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周初人文主义精神跃动以来,人的主体概念进入思想范畴被考量与丰富,开始了对人格问题的讨论。什么样的人格具有理想意义上的普遍价值?如何使人拥有理想人格?造就理想人格有哪些方法和途径?这些自孔子确立人文主义框架开始,就一直是后世儒家所重视的话题。孔子首先明确地将君子概念从社会阶层定位转变为道德哲学范畴,并为君子设定了以"仁"为核心的理想人格。孟子完全继承孔子对君子的道德设定,并且更为系统地对"君子"这一理想人格概念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在本体论层面,孟子以"正命"的态度作为天命观,为君子在天命主宰下的现实困境中确立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提供形上学依据;在天人关系中,孟子创造性地以"性善"沟通天人,实现天人合一,对君子通过道德修养达到天道至善境界给出了其必然性的根据。在工夫论层面,孟子以"反身而诚"的修养工夫确定君子在道德哲学范畴中拥有完全主动自觉的决定性地位;在工夫论的实践过程中,孟子提出君子的行为以自身内在的良心本心为准则,由此为依据的行为本身符合礼。在人生境界层面,孟子以君子的终身之忧突出君子在道德与政治两个维度的自觉责任意识和价值理想;同时,君子的精神境界是消解外在事功的纯粹道德领域的本心之乐,以自我内心至诚至善为最高境界。孟子以"人皆可以为尧舜"对君子人格进行系统构建,对后世儒者特别是宋明理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