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弯孢菌叶斑病是我国和四川近年来玉米生产上新发生的一种危害性很大的病害,四川已将它列为检疫对象。为了明确引致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病原菌种类和优势种以及病原菌的致病性分化等情况,以便为病害的防治和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本研究从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发病地区采集或征集病叶标样或病原菌,采用组织分离和单孢分离的方法获得纯菌株,然后对其种类、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 1.对分离获得的78个弯孢菌菌株依照Ellis M.B的分类标准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表明,这些弯孢菌菌株被分为6个种或变种,即:新月弯孢[Curvularia lunata(Warkker)Boedijn]、新月弯孢气生变种(Curvularia lunata var. aeria M.B.Ellis)、塞内加尔弯孢[Curvularia senegalensis(Speg.)Subram]、苍白弯孢(Curvularia pallescens Boedijn)、Curvularia clavata Jain和Curvularia ovoidea(Hiroe & watan)Muntanola。其中属于新月弯孢菌种类的菌株有48个,占种群的61.5%,其余5个种或变种的菌株数目少,仅占种群的1.2%-11.5%。因此,新月弯孢菌是四川省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的主要致病菌种类。 2.选用分别属于3个种的4个弯孢菌菌株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各供试菌株在5℃和45℃下均不能生长,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40℃,在30-35℃下生长最好;各供试弯孢菌种类间或菌株间在同一温度下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pH对供试菌株生长的影响表现为:在pH4-12的范围内均能生长,在pH值为6-8时生长最好;在同一pH值下不同种类或菌株间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弱酸性pH值(6-7)和弱碱性pH值(7-9)下的差异更明显。在供试的各种碳源中,多糖中的菊糖是供试4个弯孢菌菌株的最适碳源,其次是双糖中的蔗糖,而单糖稍差;各供试弯孢菌种类间或菌株间在同一碳源下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而且在以双糖和多糖为碳源时的生长差异更明显。供试菌在7种氮源中均能生长,但氮的类型和量对供试菌生长的影响大小有所不同,其中以有机氮中的甘氨酸最适于供试4个菌株的生长,在NO32-态氮的NH4Cl中生长最差;各供试弯孢菌种类间或菌株间在同一氮源下的生长速度存在一定的差异。 3.选用不同种类或不同来源的27个弯孢菌菌株,在感病品种川单13和抗病品种Mol7上进行致病性测定。把病斑大小和产抱量作为弯抱菌致病性鉴定与评价的标准,结果发现不同种类的弯抱菌或同一种类不同来源的菌株对玉米均有致病性,而且各菌株之间存在致病性的分化,可初步划分为强、中等和弱致病力三种类型。其中强致病力的菌株有3个,都属于Clunata;中等致病力菌株较多,分别属于Clunata、Clunatavaraeria、C夕allescens和C口vo忿触a;从水稻上分离到的属于Csen终,lens行的水2菌株和属于Clunata的水ye菌株对苗期玉米无致病性,而对成株期玉米有弱致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