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寻一种更为有效的电针治疗突发性耳聋的合理频率参数,并对突发性耳聋中部分相关因素(如耳鸣、耳闷、眩晕的有无、耳聋的程度、病程、年龄等)对疗效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方法:将116例符合诊断标准及纳入标准的突发性耳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设立4个组,电针1组29例,电针2组30例,电针3组31例,药物对照组26例;药物组予常规药物治疗,电针组在运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以针刺治疗,针刺主穴为风池、翳风、耳门、听宫、听会、中渚、侠溪(均取患侧)。用“华佗”牌SDZ-V型电针治疗仪,耳门(或听会)与翳风接电针,通以脉冲电流。电针1组接连续波,频率设定为2Hz,电针2组接连续波,频率设定为50Hz,电针3组接疏密波,频率设定为2Hz-50Hz循环。留针30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6天休息1天,10天为1疗程,治疗2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对各组患者进行纯音听阂测听、主要伴随症状(耳鸣、耳闷、眩晕等)的变化情况测量评定,参照2005年《突发性聋的诊断和治疗指南》进行疗效评估,数据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研究结果:(1)在提高听阈值方面,各组总有效率及痊愈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3<0.05),三组电针组总有效率均优于药物对照组(P=0.010,0.008,0.000<0.0125),三组之间的总有效率差异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379>0.05),电针3组与电针2组及药物对照组的痊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0.011<0.0165);疏密波的治疗效果最好,而连续波中的2Hz和50Hz治疗效果接近,药物对照组的治疗效果最差。(2)在改善患者的耳鸣症状方面,各组均有较好疗效,其中电针1组总有效率为81.48%,电针2组的总有效率为75.00%,电针3组的总有效率为76.00%,药物对照组的常规药物组的总有效率为72.72%。但各组改善效果接近,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0901>0.05)。(3)在改善患者的眩晕症状方面,各组均有很好疗效,在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P=0.944>0.05)。(4)在改善患者的耳闷症状方面,各组疗效有差别,电针1、2、3组,均优于药物对照组(P=0.026,0.012,0.004<0.05)。能很好的减轻患者耳闷症状,但此三组总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50>0.05)。(5)在病程与疗效方面,各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31<0.05),患者就诊时间越早,疗效越好,患者1周之内就诊的疗效最好,为93.93%,2周之后就诊的疗效最差,为67.86%两者总有效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0.05)。(6)在有无眩晕与疗效方面,患者中不伴有眩晕的总有效率为91.11%,发病过程中伴有眩晕的总有效率为71.83%,在统计学方面有差异(P=0.042<0.05)。不伴有眩晕症状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疗效较佳。(7)在有无耳鸣与疗效方面,患者中不伴有眩晕的总有效率为88.89%,发病过程中伴有耳鸣的总有效率为58.16%,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3<0.05)。不伴有耳鸣症状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疗效较佳。(8)在有无耳闷与疗效方面,患者中不伴有耳闷的总有效率为75.61%,发病过程中伴有耳闷的总有效率为53.33%,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9<0.05)。不伴有耳闷症状的突发性耳聋患者听力恢复疗效较佳。(9)在听力损失程度与疗效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28<0.05),患者听力损失程度越轻,疗效越好,随着程度的加重,总有效率逐渐下降,轻度聋的疗效最好,总有效率为90.00%,极重度聋的疗效最差,为56.67%,两者的总有效率在统计学方面有显著差异(P=0.0120<0.0125)。研究结论:采用针刺结合电针疗法,通过对突发性耳聋中部分相关因素(如耳鸣、耳闷、眩晕的有无、耳聋的程度、病程等)对疗效的影响进行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听力及耳鸣、耳闷、眩晕等伴随症状,并且在总体疗效上疏密波显示出更明显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