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壮族师公是壮族师公教的神职人员,在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宗教角色。从壮族师公教经文中,我们不仅可以找到师公教教义、起源和发展历程,还可以发现古代壮族先民有关天文、历史、医药、神话、舞蹈等内容的记载。壮族师公熟悉天文地理、记录历史、逐疫治病的同时也会进行文艺创作,他们是壮族古代社会文化的百科全书,为壮族的繁衍生息及其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如今,壮族师公的宗教生存空间已经被严重挤压,有关天文、地理、历史、农业的记录和传承逐渐失去原有的活力,而从师公教发展而来的师公舞、师公戏、壮师剧等文化艺术却在当下社会环境的剧烈变化中不断寻求突破,甚至通过现代文艺工作者的努力被搬上了新的艺术舞台,进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存语境。壮族师公艺术,凝聚着壮族人民的纯朴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相对固定传承的地域、清晰的源流和变迁历程,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文化诉求。本文力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民族学、艺术人类学、文化生态学等理论为基础,运用文献法、深度访谈法、比较分析法等学科视角对壮族师公艺术进行探究,以此尝试对壮族文化进行多维思考和解读。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壮族“师公”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分析,理清本文研究内容的界说,说明将研究对象选择在来宾三地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来宾壮族师公艺术的生成环境,分别阐述象州师公舞、兴宾区师公戏、合山壮师剧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第三部分主要探寻壮族师公艺术的形成机制和原始形态,同时分析壮族师公艺术与仪式(法事)的关系;第四部分是来宾壮族师公艺术的内容与特征,通过研究象州师公舞、兴宾区师公戏、合山壮师剧的内容和特征,探寻壮族师公艺术的发展和变迁;第五部分是来宾壮族师公艺术的传承现状与发展思考。基于前述研究,使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创新、多元和谐共生的重要,并以此为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最后得出结论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师公艺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在嬗变的过程中并不会消失,而是在新的生存空间里以另外一种形式延续在我们民族的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