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单中心15年胰腺囊性肿瘤诊治资料分析,总结胰腺囊性肿瘤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旨在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5年10月连续收治的695例经病理确诊为胰腺囊性肿瘤(PCN)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治疗及预后,并对其影响肿瘤性质及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95例PCN中,男性177例,女性518例,男女比例为1:2.9,平均年龄为41.9±16.2(9-82岁)。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287例(41.3%),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182例(26.2%),胰腺浆液性囊腺瘤154例(22.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72例(10.4%),其中78.6%(546)的患者为2010年后检出并行手术治疗。(2)31-50岁(41.2%,286)是PCN的主要发病年龄段,男性平均年龄高于女性(49.3±15.2 VS 39.5±15.9岁,P<0.001),51-70岁是男性第二个高发年龄段,而女性则为11-30岁。SPN平均年龄最小(30.4±12.6岁,P<0.001),IPMN平均年龄最高(55.8±10.5岁,P<0.05)。(3)52.1%(362/695)的患者无明显症状仅为查体或其他原因意外发现胰腺占位,333例临床症状明显,其中71.2%(237/333)表现为腹痛、腹胀、腹部不适等消化道症状,8.1%(27/333)表现为梗阻性黄疸症状。(4)实验室检查多正常,CA19-9升高90例,CA19-9在黏液性肿瘤IPMN、 MCN中升高比例为27.8%(20/72)、31.3%(57/182),而在SCN、SPN升高比例仅为3.9%(6/154)、2.4%(7/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845,P<0.001)。(5)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其中腹部超声、增强CT、MRI的诊断正确率为53.2%,69.1%,81.0%。肿瘤所在部位方面,SCN与SPN在胰腺头颈部及胰腺体尾部的分布大致相同,而MCN好发于胰腺体尾部(123/182),IPMN则好发于胰腺头颈部(54/72),两两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直径方面,SPN肿瘤直径最大(6.2±3.4cm),IPMN肿瘤直径最小(3.2±1.5cm),与SCN (4.1±2.2cm)、MCN (6.0±3.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影像学特征方面,SCN以寡囊型或单囊型居多,占51.3%(79/154);MCN以单囊型及囊内分隔型居多,占54.4%(99/154);SPN以不均质的囊实型居多,占59.9%(172/287);IPMN以主胰管型居多,占50%(36/72)。在所有PCN中,具有典型影像学特征的PCN仅占58.0%(403/695)。SCN与MCN影像学特征最为相似,SPN、IPMN较为特别。(7)94.5%(657/695)的PCN获得完整切除,胰体尾切除术是主要的手术方式,约占47.8%(332/695)。围手术期死亡2例(1例MCN,1例SPN),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1.6%(289/695),胰瘘是术后的主要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2.2%(224/695)。再次手术11例,腹腔出血是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9/11,81.8%)术后腹腔出血的时间从术后第2-11天不等。(8)术后病理方面,黏液性肿瘤(MCN、IPMN)中23.6%(60/254)伴有浸润性癌,194例伴异型性增生;287例SPN中,74例具有侵袭性;SCN中仅1例伴高度异型性增生,其余均为良性。(9)CA19-9升高(OR值=4.778,P<0.001)、存在临床症状(OR值=4.674,P=0.002)、胰管扩张(OR值=3.804,P=0.014)是恶性MC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值=1.026,P=0.017)、胰管扩张(OR值=4.329,P=0.008)是侵袭性SP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OR值=1.691,P=0.015)、CA19-9升高(OR值=10.999,P<0.001)升高是恶性IPM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10)共随访492例患者,随访率为70.8%,平均随访时间39.4±32.4月(2-158月),至随访结束共有39例患者死亡。PCN总体1,3,5年生存率为97.8%,93.0%,91.4%,其中SCN预后最好,5年生存率达100%,SPN总体1,3,5年生存率为98.4%,95.4%,94.5%,MCN总体生存1,3,5年生存率为95.5%,87.3%,84.3%,IPMN总体1,3,5年生存率为96.9%,84.3%,80.5%。总体预后方面,SCN预后最好,其次为SPN、MCN与IPMN预后较SCN、SPN差,但MCN优于IPMN。(11)预后危险因素方面:年龄>60岁(HR=3.768,95%CI:1.461-9.718, P=0.006)、术后肿瘤复发(HR=6.193,95%CI:2.361~16.245, P<0.001)是影响伴有浸润性癌MC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具有侵袭性(HR=19.619, 95%CI=2.454~59.856,P=0.005)、术后肿瘤复发或转移(HR=6.488, 95%CI=1.832~22.968, P=0.004)是影响SPN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χ2=4.089,P=0.043)是影响恶性IPMN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1.PCN多好发于中年女性患者,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不同类型的PCN其好发人群、发病年龄、肿瘤直径、肿瘤好发部位、影像学特征、肿瘤生物学行为不同。2.不同类型的PCN影像学特征存在重叠,仅根据影像学特征,对PCN进行分型或鉴别诊断仍较为困难,特别是对SCN与MCN的鉴别诊断。在黏液性肿瘤中,CA19-9升高常提示恶性可能3、手术是目前治疗PCN的主要方法,多数患者可获得根治性切除,预后较好,黏液性肿瘤恶性程度较高,一旦恶变,其预后较差。4.不同类型的PCN其恶性危险因素及预后因素既有重叠又有不同,对于相关危险因素的认识,有助于术前诊断及手术方式的制定。目的:通过对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建立有效的胰腺囊性肿瘤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研究18F-FDG PET/CT在评估良恶性胰腺囊性肿瘤中的作用,并对二者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215例于我院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与恶性胰腺囊性肿瘤相关的危险因素,建立恶性风险预测模型,并对109例胰腺囊性肿瘤进行验证,观察模型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对18F-FDG PET/CT在71例胰腺良恶性囊性肿瘤中显象特征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并对两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CA19-9升高、肿瘤最大径、胰管扩张、囊内实性成分、年龄是恶性PCN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值均<0.05),单个指标对于PCN肿瘤性质的预测中,以CA19-9升高预测效能最好,但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仅为0.744。(2)联合多个指标建立恶性风险预测模型为:X=Exp(-6.588+1.854(Ca19-9升高)+0.207(肿瘤直径)+1.128(胰管扩张)+1.201(囊内实性成分)+0.047(年龄))1+Exp(-6.588+1.854(Ca19-9升高)+0.207(肿瘤直径)+1.128(胰管扩张)+1.201(囊内实性成分)+0.047(年龄)),其受试者工作曲线(ROC)下面积为0.910(95%CI:0.863-0.956),Youden指数最大时取得最佳截点值为0.229。(3)将前瞻验证组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代入模型验证,拟合ROC曲线,其曲线下面积(AUC)为0.837(95%CI:0.740-0.933),与模型组ROC下面积比较无差异(Z值=1.338,P=0.181)。该风险预测模型的灵敏度、特异度为81.3%,92.5%。(4)良性或异型性增生的PCN其SUVmax中位数为1.9,恶性PCN的SUVmax中位数为3.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09.5,P<0.001)。根据71例行18F-FDG PET/CT的PCN患者的早期SUVmax值绘制ROC曲线并计算出最佳诊断临界值,其最佳早期SUVmax值为3.65,18F-FDG PET/CT对胰腺恶性PCN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3%,94.6%。(5)结合血清CA19-9水平,18F-FDG PET/CT对恶性PCN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正确率为87.5%,91.5%,91.5%,而风险预测模型对该PCN患者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诊断正确率为83.3%,89.5%,87.3%,两种方法均具有较好诊断效能及诊断正确率,但联合血清CA19-9水平的18F-FDGPET/CT检查其诊断正确率略高于风险预测模型。结论:1.CA19-9升高、肿瘤最大径、胰管扩张、囊内实性成分、年龄是恶性PCN的高危因素,单个指标预测效能较低,多指标联合应用可提高预测的准确性。2.本研究建立的恶性胰腺囊性肿瘤风险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为术前胰腺囊性肿瘤的治疗提供参考及指导3.18F-FDG PET/CT胰腺囊性肿瘤良恶性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目的:探讨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组织中GRP78、GRP94的表达水平及与临床病理特征、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正常胰腺组织中GRP78、GRP94的表达水平,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免疫印迹法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验证。将免疫组化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统计学分析。结果:(1)GRP78、GRP94阳性表达定位于细胞质,在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的表达阳性率高于无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及正常胰腺组织。GRP78阳性表达率高于GRP94(66.7% VS 52.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32,P=0.127),二者表达无相关性(Spearman相关系数为0.113,P=0.295)。(2)RT-PCR及Western blot检查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与免疫组化结果一致。(3)单因素分析示GRP78蛋白表达在肿瘤具有侵袭性、肿瘤直径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中GRP78蛋白阴性表达患者在无瘤生存方面优于阳性表达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172, P=0.140), GRP78阳性表达者术后易出现复发或转移。GRP78阳性表达是影响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GRP94未出现上述现象。结论:1.GRP78、GRP94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特别是具有侵袭性特征的肿瘤中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组织中的转录调控相关,参与了肿瘤的发生与发展。2.GRP78可作为判断侵袭性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GRP78阳性表达者易出现复发或转移,术后需密切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