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离体心脏标本中不同病理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范围。并分析管腔内造影剂对斑块CT值测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选取28例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病例,对冠状动脉管腔内造影剂的平均CT值进行统计。选取标本内的心包脂肪、血栓、钙化斑,制成直径约为2mm的小结节,将结节塞入冠状动脉内,将不同浓度的造影剂分次注入冠状动脉内,然后进行CT扫描,测量结节的CT值。将造影剂按照6种浓度进行稀释,确定最佳稀释浓度。选取25例离体心脏标本,其中冠状动脉内含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标本共9例。将造影剂稀释液注入离体冠状动脉内,分别应用16排、64排螺旋CT对心脏标本进行对应的薄层扫描,测量斑块的平均CT值,然后将斑块制成病理切片,进行病理分型。
结果:冠状动脉不同节段管腔的平均CT值不相等,左前降支近段、左旋支近段、右冠状动脉近、中、远段与左主干管腔的平均CT值非常接近,约为367~376 HU;将370HU作为拟注入离体冠状动脉内的造影剂的稀释标准。血栓和脂肪结节的CT值与管腔内造影剂的CT值间均存在相关性,其中近管腔区的CT值测量结果与管腔内造影剂间存在高度相关性,钙化结节的CT值与管腔内造影剂的CT值间不存在相关性。CT共发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38个,通过与病理结果对照,得出当管腔CT值为370HU左右时,应用16排螺旋CT的测量结果为:软斑块的平均CT值为53.31±11.52 HU,纤维斑块的平均CT值为105.50±17.21 HU,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为429.27±93.75 HU;应用64排螺旋CT的测量结果为:软斑块的平均CT值为50.92±12.79 HU,纤维斑块的平均CT值为110.40±18.72HU,钙化斑块的平均CT值为435.27±87.36HU。三种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间的CT值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软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纤维斑块,纤维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钙化斑块,软斑块的CT值明显低于钙化斑块。16排和64排螺旋CT对三种类型的粥样硬化斑块的CT值测量结果无明显差异。
结论:随着CT设备的发展,冠状动脉管腔内造影剂的平均CT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管腔内的造影剂对非钙化结节的CT值测量均有影响,对钙化结节影响不明显,在测量冠状动脉非钙化斑块的CT值时,应充分考虑管腔内造影剂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多层螺旋对V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定性诊断比较可靠,CT值是鉴别不同类型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