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随着显微神经外科的发展,不同部位脑肿瘤的全切已经不再是神经外科医生追求的唯一目标;如同现代神经外科的奠基人Harvey Cushing教授早在1917年提出的”神经外科手术操作必须精细准确,要尽力保护脑组织”那样,现代神经外科追求的是更小的创伤和更好的保护脑功能。运动区肿瘤的治疗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解决方案也相应而生,影像方面发明了如多层螺旋X射线断层成像(Multi-Detector-Row 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超导磁共振(Supraconduction Magnetic Resonance)等一系列先进的成像技术。术中超声可以在术中区分正常与非正常组织,测量血管的血流和血管壁情况。麻醉方面出现了术中唤醒麻醉,手术在病人清醒状态下完成,边手术边了解语言、运动功能的变化,达到对功能区的保护。神经电生理方面可以进行术中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皮层脑电图监测(Electrocorticogram, ECoG),以及通过位相倒置的诱发电位来区别运动区和感觉区。神经导航系统整合多种影像数据,对病变及周围关系进行导引,使手术的创伤更小,术中脑组织的保护更有效。我们对位于运动区病变的患者资料采取回顾性分析,分为神经导航组和神经电生理监测组,明确各种治疗方案的优点及不足。资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选取2008-2012年收治的运动区肿瘤患者共64例。年龄15-70岁,其中男性40例,女性24例。病理结果显示:胶质瘤44例,脑膜瘤10例,转移癌3例,血管畸形3例,淋巴瘤2例,炎性肉芽肿1例,病理性钙化1例。2分组方法按治疗方法分为神经导航组34例及神经电生理监测组30例,两者区分的根本是相关治疗开展时间的不同,神经电生理组的治疗开展更早。神经电生理监测组内的患者通过常规方法测量和标记病变位置,据此设计皮瓣骨瓣,术中采取体神经电生理监测,来标记正常皮层与病变,通过位相倒置的诱发电位来确定中央沟位置,切除肿瘤时采取术中唤醒麻醉;神经导航组内的患者均在手术前通过导航系统融合多模态影像资料,标记病变、中央沟和运动区的头皮投影,设计骨瓣,术中通过导航系统确定中央沟、运动皮层,并通过神经电生理验证,病变切除在镜下导航指引下完成;术后通过临床体征及影像学复查了解两组病人恢复和病变切除情况。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17.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均无继发性出血。神经电生理组患者4例出现肢体活动障碍,复查提示局部水肿严重;良性肿瘤全切,6例胶质瘤浸润中央前回,次全切;3例出现对侧肢体肌力下降至Ⅰ—Ⅲ级,复查提示局部水肿严重,经治疗后肌力逐渐恢复至Ⅳ-Ⅴ级。神经导航组良性肿瘤全切,5例胶质瘤浸润中央前回,次全切;2例出现对侧肌力下降至Ⅱ级和Ⅲ级,均为直径>3cmm的肿瘤,切除后广泛水肿,经治疗均恢复至正常。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及全切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神经导航组平均手术时间明显小于神经电生理组,骨瓣设计方面更为合理,因不需要术中唤醒,病人心理恐惧感降低。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能准确标记病变、运动皮层及纤维束位置,对手术有精确的指导作用,能很好地保护运动皮层及纤维束;因不需要术中唤醒,降低了病人焦虑感,缩短手术时间;它与神经电生理监测应互为补充,以提高运动区域的保护率和肿瘤全切率。对于较大的肿瘤(直径>3cm)因存在术中偏移的问题,最好有术中磁共振辅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