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发生很大改变,电脑应用的普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屈颈几率大为增加,颈椎病有低龄化发展趋势,青年人群成为颈椎病的高发人群;颈型颈椎病为颈椎病发病早期,当前国内外尚缺乏对此病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国内更是缺乏此类研究,这不利于颈椎病的预防。颈型颈椎病以颈部疼痛不适为主要特点,研究表明颈部软组织无菌性炎症致痛及颈部维护关节稳定的椎周组织(肌肉、韧带等)急慢性损伤后的动态平衡失调以及由此造成的颈椎生物力学平衡失调是颈椎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中医学里对疼痛的理解为经络的“痛则不通,通则不痛”。因此,对颈部软组织病灶的治疗是缓解症状的治疗重点。目的:通过研究刃针疗法对青年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疗效指标影响,为刃针疗法治疗颈型颈椎病提供依据,为改善此类患者的颈型颈椎病颈痛症状提供安全、有效、经济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简单随机对照方法,通过计算样本含量及对实际情况的分析,选择符合纳入标准、不符合排除标准的患者100名,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刃针疗法治疗方案,对照组为普通针刺治疗方案;治疗组及对照组病人均治疗2次,2次为一疗程,分别在就诊当天及间隔1周后执行。分别在每次治疗前、后,治疗结束后1月以视觉模拟疼痛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简称VAS)进行疼痛评分,并在首次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及结束后1月以颈部疼痛与废用量表(NPAD)进行综合评分,分析其差异。结果:100名受试者中,中途失访者10人,未能坚持疗程者8名。最终有82名患者完成研究,其中治疗组45例,对照组37例;两组间性别构成、年龄分布、病程、VAS评分、NPAD评分无差异性,说明两组间一般情况均衡,具有可比性。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后NPAD评分较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刃针及普通针刺治疗均有效。疗程结束后、治疗后1月随访两组NPAD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刃针治疗效果较针刺治疗明显。VAS评分方面,治疗组和对照组组内比较:首次和第二次治疗前、后,治疗前及治疗后1月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缓解疼痛。治疗组中疗程结束后与治疗后1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同位点比较,治疗后1月得分较疗程结束后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1月的VAS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刃针治疗较针刺治疗在缓解疼痛的近期疗效更明显。治疗组有3例患者在首次治疗时因饥饿出现晕针,立即停止治疗,予平卧休息,吸氧后可逐渐恢复,无其他不适;对照组首次、第2次治疗时分别有2例、1例患者因饥饿出现晕针,予休息10分钟后均可缓解,无其他不适。两组均未见断针、滞针、大出血等其他不良反应。结论:刃针治疗后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刃针治疗以颈痛症状为主的颈型颈椎病患者能达到安全有效的目的,在缓解临床症状方面作用显著。刃针疗法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