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目前世界各大海域中一些较为传统的海洋捕捞渔业品种已经处于被充分或过度开发捕捞的状态,但就资源总量的整体进行分析还有很多海洋可捕捞渔业资源仍处于开发不够、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或有待进一步开发状态,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公海海域中的中上层鱼类和大洋性底层鱼类等品种[1]。因此大力发展我国远洋渔业产业作为资源型战略产业和进一步推动我国海洋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2]。国际上,随着各国对《联合国海洋公约》的逐步有效实施,我国远洋渔业的发展正严重受到划定的200海里专属经济区的制约,其相关规定进一步制约了我国远洋渔业在入渔权和捕捞配额的获取以及对他国专属经济区内渔业资源的开发使用权利[3]。因此积极开发公海的秋刀鱼资源对于推进我国海洋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特别是广泛分布在西北太平洋海域的秋刀鱼资源更日益受到日、韩、俄和我国的重视,正不断加大对其的开发力度。秋刀鱼产业作为近年来我国的一项新兴产业,其相关的产品正日益受到消费者的接受和喜爱。我国秋刀鱼生产始于2001年。经过十四年的不断发展,随着我国秋刀鱼生产技术的不断创新,捕捞量也不断提升并产生了质的飞跃。尤其是从201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秋刀鱼产业的相关政策扶持力度,秋刀鱼捕捞渔船的投产数量也有了大幅度的增长[4]。我国大陆地区已经成为世界秋刀鱼生产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为今后我国在北太平洋地区的渔业资源、捕捞配额获取等方面的谈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和有利条件。2014年9月在山东青岛首次单独召开了秋刀鱼生产总结会议,会上成立了秋刀鱼生产专门工作组,上海海洋大学担任秋刀鱼捕捞技术指导单位。自此,我国秋刀鱼产业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协同发展模式。本研究首先从产业链角度对日、韩等国的秋刀鱼产业进行比较,从宏观角度分析我国秋刀鱼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及消费能力不断提高,消费者对远洋鱼类产品的认识不断增强,需求增大,秋刀鱼产业的发展具备一定的市场潜力[5]。但我国秋刀鱼产业起步较晚,相关生产企业国际竞争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且现阶段国内生产的秋刀鱼产品品种单一,技术含量较低,未对秋刀鱼的价值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产品增加值有限。在我国秋刀鱼产业发展现状等宏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我国秋刀鱼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并从微观层面对秋刀鱼产业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增值参与主体进行分析。通过调研从捕捞、加工、批发、销售以及消费者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探寻各个环节增值的特点及成本构成;选择三条秋刀鱼产业典型价值链(即捕捞—批发—零售、捕捞—加工—零售、捕捞—渔业企业—品牌专营)进行价值增值效果分析,对三条链上参与者的投入成本和价值增值效益进行估算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我国秋刀鱼产业链并不完善,其价值增值未实现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最优,自身优势并为得到有效的发挥,生产企业的管理及营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捕捞企业作为该产业的源头,其价值增值少,效益低,缺乏产品的定价权,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加工企业缺乏技术创新,产品形式单一,需要加大科技投入与合作,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传统批发和零售商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成本投入较少,但价值增值有限,相关参与者可以通过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广告宣传等渠道进行产品推广,提高产品的市场需求和认可度。我国秋刀鱼产业的消费市场仍未充分打开,要进一步提高我国秋刀鱼生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完善下游产业链,提高产品价值,加强组织间的协作交流,拓展企业自有网络销售平台建设,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快传统加工技术改造。树立品牌意识,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对秋刀鱼产品的认知度。从政策上加大对产业的扶持力度,注重渔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