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转变研究(1945-1949)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33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主建国会是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从1945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它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历史抉择的时代背景下,由黄炎培、胡厥文、施复亮等一部分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作为中坚力量发起,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支持下,于1945年12月16日酝酿并成立的政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建国会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通力合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本文对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分析其政治主张转变前后具体内容的不同,探讨其转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以此来凸显民主建国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不同特点。建党之初,民主建国会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孙中山建国思想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民主和建设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具体包括反对内战独裁,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官僚垄断资本,主张“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主张和平和“平衡美苏”的外交政策。这些主张强调民主,要求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进步性,但也存在认识和阶级的局限性。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对包括民主建国会在内的民主党派进行打击迫害,并宣布民主建国会“非法”,而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团结帮助各民主党派,再加上自身政治实践的教育和战争形势的发展,民主建国会由“不右倾、不左袒”的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转变为新民主主义路线的政治主张。具体体现在:政治目标由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转变为人民民主共和国;外交政策由“平衡美苏”转变为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政治路线由改良进步的道路转变为暴力革命的道路。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转变,体现了民主建国会始终如一的爱国进步性,凸显了经济界人士及知识分子建国理想的转变,彰显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转变不仅在当时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发展,而且为建国后民主建国会的政治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创立积累了宝贵经验。
其他文献
从分析、比较目前各种IP网络用户管理方案出发,提出一种基于三层交换机的网络用户管理方案的设计及初步实现,其中还应用了怂Web技术、轻型目录访问(LDAP)技术,以及Sockets AP
介绍了网络扫描的相关概念,并论述了当前常用的网络扫描技术,提出一个针对网络扫描的监测系统,给出其实现的流程和要点.
为提高集装箱吊具管理水平,天津港太平洋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在集装箱吊具旋锁传统管理方法的基础上,探索出一套便捷、准确、先进的旋锁管理方法.介绍吊具旋锁传统的管理
探讨了Windows系统环境下的几种实时控制方案及它们的优缺点,给出了一种借助工业控制机和高速单片机系统来控制的更为有效的实时控制方法.
随着中日交流的日益频繁,中日翻译类图书越来越多,但许多令人困惑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同一个主人公在不同译著中会拥有好几个名字,让读者迷惑不解。学者讽刺:现在的不少翻译作品已经
简单介绍了实时传输协议(RTP)和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CP),给出了网络多媒体会议系统中视音频传输模块的一种实现方法并着重讨论了实现过程中一些关键问题,如RTP包成帧算法和流
妇婴卫生是公共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健康的基础,与整个国家的兴盛息息相关。近代妇婴卫生事业伴随着挽救民族危亡的目的渐入人们视野。北平紧随时代潮流,成为全国
<正> 青少年和儿童作为特殊群体,其特殊性在于:他们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承载着振兴民族和强盛国家的重大责任,他们的健康成长,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弦。可以说,整个社会都在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