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民主建国会是我国八大民主党派之一,从1945年成立以来,已经走过70年的光辉历程。它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后我国面临着两个前途、两种命运的历史抉择的时代背景下,由黄炎培、胡厥文、施复亮等一部分爱国的民族工商业者及与之有联系的知识分子作为中坚力量发起,并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和支持下,于1945年12月16日酝酿并成立的政党。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民主建国会在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通力合作,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本文对解放战争时期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演变进行了系统的梳理,通过分析其政治主张转变前后具体内容的不同,探讨其转变的原因、特点和影响,以此来凸显民主建国会与其他民主党派的不同特点。建党之初,民主建国会在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大职业教育主义、孙中山建国思想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民主和建设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具体包括反对内战独裁,主张和平民主;反对官僚垄断资本,主张“拿苏联的经济民主来充实英美的政治民主”;主张和平和“平衡美苏”的外交政策。这些主张强调民主,要求建设,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具有积极进步性,但也存在认识和阶级的局限性。国民党坚持内战独裁政策,对包括民主建国会在内的民主党派进行打击迫害,并宣布民主建国会“非法”,而共产党实行统一战线政策,不断团结帮助各民主党派,再加上自身政治实践的教育和战争形势的发展,民主建国会由“不右倾、不左袒”的中间路线的政治主张转变为新民主主义路线的政治主张。具体体现在:政治目标由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转变为人民民主共和国;外交政策由“平衡美苏”转变为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政治路线由改良进步的道路转变为暴力革命的道路。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转变,体现了民主建国会始终如一的爱国进步性,凸显了经济界人士及知识分子建国理想的转变,彰显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民主建国会政治主张的转变不仅在当时壮大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推动了民主革命的胜利发展,而且为建国后民主建国会的政治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创立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