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栓形成导致的心、脑血管血栓性疾病已成为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所引起的死亡约占人类非意外死亡原因的40%~50%。近年来,针对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如血小板粘附、聚集性增高,血液凝固性增强,纤溶活性减弱以及血液粘度增高方面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然而,血栓形成是一个动力学过程,强烈依赖局部血流和血管壁状况。尤其动脉血栓的发生,绝大多数是在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动脉狭窄或痉挛,异常的血流激活血小板,导致以血小板始动的血栓形成。参与血栓形成的血小板—白细胞—内皮细胞受体—配体网络联结和粘附机制也日益成为抗血栓药理及新药研究的靶点。本项研究采用宏观血液流变学、细胞血液流变学和分子血液流变学研究方法逐层深入,旨在探讨剪应力诱导下血浆和全血粘度改变对血栓形成的影响,血小板、白细胞和内皮细胞三种细胞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血栓形成过程中各要素随剪应力大小和作用时间长短而改变的规律。在此基础上,观察活血化瘀中药有效成分川芎嗪和丹参酚酸B对剪切诱导血栓形成的联合干预作用,寻求最佳组合剂量、优势作用靶点以及可能存在的协同效应。以期为血栓形成的基础研究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与方法,也为临床血栓性疾病的防治和抗血栓药物的研制提供实验依据。 上篇 剪切诱导血栓形成规律和机制研究 富血小板血浆(PRP)实验:从血小板微血栓形成,剪切后血小板随时间继发聚集率变化,剪应力与聚集率相关性,剪应力与血浆粘度改变的关系,聚集率与血浆粘度的相关性方面揭示剪应力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浆粘度变化的规律。应用锥—板控应力流变仪、荧光倒置显微镜、血小板聚集仪,采用比浊法和显微镜计数法,记录血小板聚集和血浆粘度变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实验过程无体外自发性血小板聚集发生;血小板血栓随高剪应力作用后时间延长而增大;血小板受到15Pa和20Pa剪应力作用后4小时内,发生了明显的继发聚集,与剪切时间和剪应力呈正相关;血小板受到15Pa和20Pa剪应力作用后15分钟内,用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像素来表示聚集面积所得结果有非常显著差异,此结果和显微镜下计数方法计算15分钟末的聚集率显著相关,剪应力和聚集率呈正相关;高剪应力(15Pa以上)作用可以明显升高PRP血浆粘度,低剪应力(1.8Pa)升高血浆粘度的作用不明显,剪应力大小和血浆粘度变化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PRP血浆粘度改变和血小板聚集率中度相关。结论:剪应力通过诱导血小板聚集、血浆粘度升高而引发微血栓形成,剪切PRP实验中血小板聚集率增大是血浆粘度升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