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颜钧是晚明心学发展史上一位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上承心斋之脉,下启心隐、近溪之学,是贯通泰州学派理论的关键环节。他以对原儒经典和王学理论的平民化解释,创立了一套独特的大中哲学思想体系;又通过周流天下的讲学活动,使儒学进一步走向民间和通俗化。在他的思想性格中,既有张大自然利欲和主体意识、突破理学正统藩篱的一面;又有回归孔孟传统、维护儒家基本价值理念的一面;同时,还存在着神秘主义、反智主义的倾向。在他的社会活动中,则是既有合俗乡间的伦理实践,又有反叛现实社会秩序的“异端”之举。 颜钧生活于嘉靖至万历年间,其时明朝政治已转入腐败和黑暗的时代,然而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却新潮涌动,出现了工商繁荣、市民阶层兴起以及市民文化发达的状况。与之相应的,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要求肯定个体利欲、尊重个性自由的思潮。以颜钧等为代表的泰州学派的兴起及其思想中的平民意识,就可以看作是儒家知识分子主动回应这一时代要求、并为之提供理论说明的表现。而他们的思想,又反过来引发和促成了整个社会更声势浩大的平民学术风潮。 颜钧的平民化理论探求主要表现为:他对儒学经典《大学》和《中庸》进行了全新解释;又将之从四书中剥离出来,拆字解析,形成一组新的哲学范畴;还以二书所涉心性、修养工夫等问题为核心,提炼出一套以仁、神为特征的思想,以此建立了他的“大中哲学”体系。大中哲学的提出,奠定了颜钧在泰州学派乃至整个晚明思想史中的地位,使他成为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理学家。 这种创新体现为:其一,在心性论中,提出“仁为心之本体”说,较王阳明的“良知本体”和王艮“乐本体”具有更为丰富的人性内涵;又提出“精神”与“莫能”、“性情”与“神莫”两对新的哲学范畴,指出它们之间是一种体用无间的关系;还提出“心之所欲即是性”,说明心性合一之旨。其二,在修养工夫上,提倡“放心体仁”,顺任心性自然。同时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提出了“七日闭关”的静坐体验方法。闭关的方法具有佛道教修养的特点。其三,在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的追求中,提出以保身造命为基础、以天下归仁为内容的“大成仁道”说,并指出大成仁道是一种易简可致的精神境界和社会理想。 颜钧思想在展开过程中表现出自然主义、反智主义、平民主义以及狂侠风格等特征。对于原儒精神的继承与对理学正统的背离,构成了他之思想精神的内在紧张。这一矛盾同样彰示了泰州学术在进一步展开中面临的尴尬境遇:如何在民间儒学与精英儒学之间保持一种平衡的张力,以促进儒学的真正发展,这不仅是颜钧乃至晚明王学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难题,也是现代儒学乃至传统文化在发展中所面临的难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