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神经损伤大动物模型视觉电生理稳定性与敏感性研究

来源 :温州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s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外伤性视神经病变(traumatic optic neuropathy,TON)是一种严重的眼科疾病,会造成患者不可逆性视力损伤。迄今为止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原因在于缺乏类似于临床机体的动物模型。大型动物在生理结构及病理变化方面与人类相近,以其为基础的仿生态TON模型是视神经损伤修复及再生研究的重要工具。完善大动物TON模型视神经功能及结构的评估标准,是搭建TON大动物模型的基础。视觉电生理作为一种客观的检查方法,能够有效的反映视神经及视网膜的功能变化,被广泛应用于视神经疾病的临床检查及实验研究。但目前尚无成熟稳定的大型动物模型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本研究以萨能山羊及恒河猴为实验对象,通过改进视觉电生理检查的麻醉方式、刺激参数及检查方法,优化大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查的稳定性。再使用优化后的检查方法对视神经损伤的实验动物进行检查,寻找在视觉电生理检查中能够敏感反映大型实验动物视神经及视网膜损伤的具体参数指标。通过对大型实验动物视觉电生理稳定性及敏感性的研究,建立一套适用于大型动物的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从而为大型实验动物TON模型的研究提供稳定可信的视觉功能评价方法。
  方法:本研究使用萨能山羊及恒河猴两种实验动物。通过对萨能山羊视觉电生理检查结果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的统计分析,比较异氟烷麻醉及盐酸赛拉嗪麻醉对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和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对不同检查方式CV值的分析比较几种刺激方式或刺激参数对FVEP及PERG检查结果稳定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检查方法进行优化,建立一套稳定的大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此外,我们利用球后视神经夹伤手术,建立视神经损伤萨能山羊模型,通过在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五个时间点进行OCT检查和瞳孔对光反射检查以及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后进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免疫荧光染色三种方法确认视神经损伤成功。使用前期研究得出的大动物FVEP及PERG检查方法,通过对球后视神经夹伤手术组及假手术组实验动物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等时间点行视觉电生理检查,进一步评估FVEP及PERG中反映视神经损伤更具敏感性的波形成分。最后,将优化后的大动物视觉电生理检查方法扩展到恒河猴的检查中,评估其稳定情况。
  结果:FVEP稳定性研究部分,异氟烷麻醉下FVEP检查在振幅及潜伏期两个方面的CV值均显著低于盐酸赛拉嗪麻醉,具有更好的稳定性。3.0cd·s/m2闪光刺激下FVEP检查结果的CV值显著高于0.025cd·s/m2和0.25cd·s/m2刺激下的CV值,稳定性较差;0.025cd·s/m2与0.25cd·s/m2两种光强下CV值无统计学差异,稳定性相近。在FVEP检查中球型刺激器比手持刺激器CV值更小,稳定性更优。在PERG稳定性研究部分,盐酸赛拉嗪麻醉下检查结果有显著低于异氟烷麻醉的CV值,有更好的稳定性。通过比较盐酸赛拉嗪麻醉下0.1cpd、0.3cpd、3.0cpd及12.6cpd四个刺激频率的CV值可以看出,12.6cpd的稳定性显著低于其他三种刺激频率,而0.1cpd、0.3cpd及3.0cpd三者间的CV值无明显差异。PERG检查时,单眼检查与双眼同时检查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萨能山羊球后视神经夹伤手术组实验动物术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低于术前;手术眼直接瞳孔对光反射基本消失。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免疫荧光染色显示手术组术眼的RGC数目显著低于手术组对侧眼与假手术组双眼。证实球后视神经夹伤确实造成了视神经损伤。对手术组实验动物视觉电生理各成分的术前术后对比显示:与术前水平相比,0.025cd·s/m2闪光刺激下FVEP的P1振幅以及0.25cd·s/m2闪光刺激下FVEP的P2振幅术后出现明显下降,0.025cd·s/m2闪光刺激下FVEP的P2潜伏期较术前明显延长。上述指标在假手术组未见显著改变。PERG检查的P1振幅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恒河猴视觉电生理检查中,FVEP、PERG及PVEP检测指标中各波形潜伏期的稳定性均优于振幅的稳定性,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异氟烷麻醉下使用球型刺激器进行0.025cd·s/m2或0.25cd·s/m2闪光刺激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大动物FVEP检查结果;盐酸赛拉嗪麻醉下使用0.1cpd、0.3cpd及3.0cpd三种刺激频率检查可以得到更加稳定的PERG检查结果。在FVEP检查中,0.025cd·s/m2闪光刺激下的P1振幅和P2潜伏期以及0.25cd·s/m2闪光刺激下的P2振幅能够更加敏感的反映大动物视神经损伤。在恒河猴视觉电生理检查中,各指标潜伏期较振幅有更优的稳定性。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目的:  近视是世界上视力受损最主要的原因,已成为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但其病因和机制依然不是很清楚。多巴胺(Dopamine,DA)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在动物的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诸多报道显示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或抑制剂可以影响动物近视的发生发展,多巴胺受体主要分为两大类:D1类受体和D2类受体,多巴胺受体在中枢系统以及其他多个系统、组织均有大量分布。目前,多巴胺D1受体在近视中的研究相对较少
目的:利用相干光断层扫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获取人眼屈光介质形态,利用光路追迹建立个性化人眼屈光模型,并模拟人眼调节前后物体在眼底所成像面的变化。  对象和方法:本研究共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纳入30名受试者(男性7人,女性23人),年龄22~32岁(平均年龄为24.93±1.84岁),平均等效球镜为-3.73±3.01D。所有受试者均进行视力、
学位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rimary Angle-Closure Glaucoma,PACG)由疑似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 Suspect,PACS),原发性房角关闭(Primary Angle Closure,PAC)一步步逐渐进展,是一种以高眼压、特征性眼底视盘病变的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病。除了必要的眼底检查手段以外,前房角的检查在其病程诊断及早期治疗方法的选择中
目的:  利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成像术(OCT-A)观察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的改变,以进一步探讨NMOSD的视网膜结构和微循环异常并评估其与视力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设计,收集来自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部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就诊的38例NMOSD患者,同时收集了31名年龄和性别匹配的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医院的员工作为健
目的:  通过比较传统显微镜或3D显示系统下人手和机器人辅助完成离体猪眼中视网膜表面异物取出操作的能力,探索3D显示系统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的应用可行性,为今后远程机器人手术奠定基础。  方法:  本课题为2×2析因设计,两因素分别为操作方式和观察系统,其中操作方式两水平为:A1—人手操作,A2—人机协同操作(人手通过机器人主刀控制面板操控机器人机械手臂完成操作);观察系统两水平为:B1—传统手术显
目的:  探究传统遮盖疗法对双眼视知觉功能的影响,以及短时单眼遮盖对双眼时间性视知觉功能的影响,进而探究单眼遮盖诱发双眼视觉可塑性的特征和机制。  方法:  研究一:纳入10名新诊断的单眼弱视儿童(7.2±1.4岁)。所有弱视患儿在接受为期2个月的戴镜全矫后,进行每天4小时的传统遮盖治疗。我们在遮盖治疗前、治疗0.5个月、1个月、2个月、4个月和6个月这六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弱视患者的视力和双眼视知觉
学位
目的:随着临床上角膜胶原交联技术的广泛应用,交联后角膜生物力学增强,治疗扩张性角膜疾病的疗效得到普遍认可。然而部分患者角膜交联术后出现了一过性角膜混浊、无菌性浸润及角膜感染等并发症,这可能与角膜交联损伤了角膜基质细胞及免疫细胞有关。当胶原交联术后角膜炎症消退时,角膜免疫细胞是否恢复,角膜免疫状态及其对于真菌的抵抗力是否改变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对在体大鼠角膜进行真菌感染,比较真菌对交联炎症消退后角膜
目的:明确在可逆性高眼压的猴眼模型中,筛板形态的改变与眼压的关系以及筛板形变对青光眼性视神经损害的可能机制的探讨。  方法:通过对4只食蟹猴右眼Schlemm管进行堵塞建立高眼压模型,设为实验组,另外1只行假手术(即不留置微导管)作为对照,在实验组中随机选取1只于术后6周拔出堵塞的微导管观察眼压的可逆性和眼压下降后的筛板变化。所有实验动物均以右眼为手术眼,左眼为对照,不做任何处理。术后每两周进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