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
偏头痛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性的血管神经性头痛,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头部搏动性疼痛、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偏头痛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末完全明了,在众多假说中脑干三叉神经血管学说占有重要地位,脑干特别是三叉神经脊束核尾部、C1、C2节段脊髓后角浅层及三叉神经节在疼痛的传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Rho家族GTP酶是ras超家族的一员,Rho通过激活下游靶分子-Rho激酶调节细胞的多种生物学行为和功能,Rho激酶属于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家族成员,以两种同源性极高的异构体形式存在(ROCKα/ROCK Ⅱ和ROCK β/ROCK Ⅰ),其中ROCK α/ROCK Ⅱ主要在脑组织中表达。Kansu Buyukafsar等在大鼠伤害性刺激模型中发现脊髓及脑内的Rho激酶蛋白水平明显增高。Matsumura等在神经痛大鼠模型中发现Rho激酶可以使富含十四酰丙氨酸的C激酶底物(Myristoylated alanine-rich C-kinase substrate,MARCKS)159位点的丝氨酸磷酸化,进而增加脊髓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eural nitric oxide synthase,nNOS)的活性,导致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释放增加,在疼痛的传递中起重要作用。Tatsumi等也发现Rho激酶通过磷酸化MARCKS而增加脊髓内nNOS的活性,参与了炎症及神经痛的发病过程。
NO是目前公认的在偏头痛发病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它既可以扩张血管产生头痛,又可以做为信号转导分子,参与疼痛的传递及中枢高敏感性的形成。目前认为延迟性的头痛与三叉神经血管系统nNOS活性增加,催化生成的NO协同其它神经递质将疼痛刺激向中枢传递有关,NOS抑制剂可部分抑制神经源性硬脑膜血管扩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m gene-related peptide,CGGR)的释放而治疗偏头痛。
氟桂利嗪是一种新型的长效钙离子拮抗剂,被公认为是预防偏头痛的一线药物。临床双盲对照研究表明,该药可以有效减少偏头痛发作的频率及头痛的严重程度,但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机制目前不明。
本研究将从ROCK Ⅱ、磷酸化MARCKS、nNOS着手,首先建立硝酸甘油型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并同步设立生理盐水对照组及药物干预组,检测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中上述各物质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并比较它们在发作期与间歇期的表达变化,以初步探讨ROCK Ⅱ、磷酸化MARCKS、nNOS在偏头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方法:
1.动物分组及处理:采用清洁级成年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依Tassorelli法皮下注射硝酸甘油10mg/kg,每周1次,共5周,制作实验性偏头痛大鼠模型,并于第二次造模后给予生理盐水10ml/kg/d灌胃,共4周;对照组:与模型组同步对照,以生理盐水代替硝酸甘油皮下注射;干预组:自硝酸甘油第二次造模后,给予氟桂利嗪5mg/kg/d灌胃,共4周。
2.受试动物于第5次造模后3小时(发作期)或第4天(间歇期)分别断头处死,取大鼠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液氮内保存。
3.RT-PCR法半定量检测大鼠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ROCK Ⅱ、MARCKS、nNOS mRNA的表达。
4.Western-Blot法检测大鼠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ROCK Ⅱ、磷酸化MARCKS、nNOS蛋白的表达。
结果:
1.在偏头痛发作期,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中ROCK II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明显高于间歇期和对照组(p<0.05);而在偏头痛间歇期,各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
2.与对照组相比,在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期,模型组和干预组大鼠的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中MARCKS mRNA的表达无变化(p>0.05);pSl59-MARCKS蛋白的表达在间歇期亦无明显变化(p>0.05),而在发作期明显上调(p<0.05)。
3.与对照组相比,在偏头痛发作期及间歇期,模型组及干预组大鼠脑干及三叉神经节组织中nNOS mRNA的表达无变化(p>0.05);而模型组nNOS蛋白的表达在发作期明显上调(p<0.05),干预组也稍有上调,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间歇期,模型组及干预组nNOS蛋白的表达均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1、ROCK II mRNA及蛋白、磷酸化MARCKS及nNOS蛋白表达的上调可能与偏头痛的发生发展有关。
2、氟桂利嗪预防偏头痛发作的机制之一可能是通过下调nNOS蛋白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