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胰腺癌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占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4位[1]。与胰头癌相比,胰腺体尾癌死亡率更高[2]。由于胰腺体尾癌特殊的解剖位置和生物学特性,确诊时大多数已发生远处转移。胰腺体尾癌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管近年来诊治技术有了重大进展,但胰腺体尾癌总体预后不良、生存率低下。目的:通过对胰腺体尾癌的易感因素、临床特点等探讨,为胰腺体尾癌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方法: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首次经我院影像学和(或)病理诊断的92例胰腺体尾癌患者,与同期首次经我院影像学和(或)病理诊断的145例胰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病例对照研究。排除既往有肿瘤病史、转移性胰腺癌、胰腺癌具体部位不明以及在外院诊断且行相关治疗的胰腺癌患者。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通过阳性率或构成比描述,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描述,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通过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描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果:1.胰腺体尾癌首发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胀痛、腰背痛,其次为胸闷、神志不清、纳差、双下肢水肿等,且腰背痛发生率为13.0%,高于胰头癌组(P<0.01)。胰腺体尾癌易误诊为慢性胃炎、胃溃疡、腰椎间盘突出、胃肠功能紊乱等,总误诊率为29.3%(27/92),高于胰头癌组(P<0.05)。2.胰腺体尾癌组中,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8.6%(18/63)、血脂异常的发生率为25.0%(11/44)、胆囊结石的发生率为5.4%(5/92),均低于胰头癌组(P<0.05)。3.胰腺体尾癌组中,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总胆汁酸(TBA)低于胰头癌组(P<0.01),白蛋白(ALB)高于胰头癌组(P<0.01)。4.胰腺体尾癌组癌胚抗原(CEA)阳性率为55.3%,高于胰头癌组(P<0.01)。5.胰腺体尾癌患者就诊时大部分已发生远处转移(75%)。常见于肝转移(50.0%),其次为血管浸润(35.9%)、腹腔转移(13.0%),均高于胰头癌组(P<0.01)。6.在治疗方式选择上,胰腺体尾癌组以口服辅助抗肿瘤药物(52.2%)为主,其次为化疗(17.8%),非根治性手术治疗(16.7%),根治性手术治疗(13.3%);与胰头癌组比较,非根治性手术治疗率低(P<0.05),化疗率高(P<0.01)。结论:胰腺体尾癌首发症状呈多样性,且易误诊或漏诊;腰背痛可作为其相对特异的临床表现。与胰头癌比较,胰腺体尾癌伴发新发糖尿病、胆囊结石、血脂异常较低;癌胚抗原阳性率较高;且易发生肝转移、血管浸润、腹腔种植转移。胰腺体尾癌就诊时大部分已经错失根治性手术机会,治疗方式以口服辅助抗肿瘤药物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