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胎龄(Gestational age, GA) 27+0~32+6周早产儿早期的呼吸管理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分析,探讨早产儿早期有效的呼吸管理模式及INSURE技术应用的临床经验,以期改善早产儿生后早期的呼吸管理,提高其近期存活率及远期生活质量。方法1.前瞻性收集2013年8月至2014年12月收住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胎龄27+0~32+6周的早产儿共127例,所有患儿均在我院出生且出生后30分钟内收入我院NICU,以矫正胎龄36周为观察研究终点。根据入院后随机采取的呼吸支持模式不同,分为nCPAP防治组(n=67)及PS防治组(n=60)。nCPAP防治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生后0.5h内)给予无创nCPAP呼吸支持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患儿自主呼吸情况,根据需要选择性应用PS。PS防治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生后0.5h内)给予气管插管-预防性PS注入-拔管后nCPAP呼吸支持治疗,即INSURE技术。两组患儿若呼吸窘迫症状加重,达下述上机指征时均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治疗。比较上述两组患儿早期NRDS的发生率、第二剂PS的使用率、需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MV)的比例、总用氧时间、呼吸暂停、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肺气漏、颅内出血、肺出血、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率,以及矫正胎龄至36周时死亡率和相关并发症如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宫外生长迟缓(EUGR)、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等的发生率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2.选择2013年8月至2015年4月收住山东省立医院新生儿科GA 27+0~32+6周呼吸暂停的早产儿59例,根据早产儿呼吸暂停(AOP)的治疗措施不同分为:咖啡因组(n=32):枸橼酸咖啡因首剂负荷量为20 mg/kg(相当于咖啡因碱基10mg/kg),24 h后给予维持量5 mg/kg(相当于咖啡因碱基2.5mg/kg), qd,静脉滴入;氨茶碱组(n=27):氨茶碱首剂负荷量5 mg/kg,12 h后给予维持量2 mg/kg,q8~12h,静脉滴入;以矫正胎龄36周为观察研究终点。观察两组患儿AOP的治疗有效率、呼吸暂停终止时间、nCPAP应用时间、需用氧时间、需机械通气的比例,颅内出血、NEC等的发生率,总住院时间,以及矫正胎龄36周时体重,死亡率,BPD、EUGR、ROP发生率等临床参数的差异。结果1.nCPAP防治组和PS防治组,以及咖啡因组和氨茶碱组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如性别、出生体重、胎龄、产前地塞米松的应用情况、分娩方式及生后1min和5min Apgar评分等相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2.nCPAP防治组与PS防治组早产儿,NRDS的发生率以及矫正胎龄36周时死亡率,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nCPAP防治组早产儿的PS使用率、总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PS防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nCPAP防治组和PS防治组患儿,有创呼吸机使用比例、总用氧时间、第二剂PS使用率,总住院天数,相关并发症如呼吸暂停、肺气漏、VAP、肺出血、颅内出血、NEC,以及矫正胎龄36周时BPD.EUGR和ROP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咖啡因组与氨茶碱组早产儿相比较,治疗呼吸暂停的有效率明显升高(87.5% vs 55.6%),AOP终止时间显著提前(72.33±8.67 vs 96.60±10.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咖啡因组与氨茶碱组相比较,咖啡因组患儿矫正胎龄36周时BPD(0.00 % vs 18.52%).EUGR(3.13% vs 22.22%)和ROP(0.00% vs 14.81%)发生率均低于氨茶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咖啡因组患儿NEC发生率显著低于氨茶碱组(0.00% vs 14.81%),需用氧时间显著短于氨茶碱组(82.35±1.96 vs 158.13±2.89),需使用nCPAP的时间亦显著小于氨茶碱组(53.76±3.82 vs 98.24±2.3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咖啡因组与氨茶碱组患儿颅内出血及矫正胎龄36周时死亡率等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早产儿生后尽早给予无创nCPAP呼吸支持、根据需要选择性应用PS,与生后早期即联合给予预防性使用PS+无创nCPAP呼吸支持,临床疗效相当;但前项措施可明显减少PS使用几率、降低总住院费用。2.枸橼酸咖啡因治疗胎龄27-32周早产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优于氨茶碱,且因减少有创机械通气几率、缩短用氧时间、显著改善早产儿重要脏器的氧供,从而降低早产儿矫正胎龄36周时BPD、EUGR和ROP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