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色上转换纳米材料的三种激素类污染物的荧光传感检测技术研究

来源 :军事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oda04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激素类污染物如17β-雌二醇(17β-Estradiol,E2)、双酚A(Bisphenol A,BPA)、孕酮(Progesterone,P4)等可对人类繁殖、发育及生长造成威胁,因此,急需建立快速、灵敏、准确的激素类污染物检测技术。传统激素类污染物的检测以大型仪器为主如液相、液质联用等,但由于其需要专业人员操作、前处理复杂、精细化程度高、成本高等原因,其无法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目前,激素类污染物快速检测一直是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在多重检测方面,目前已经建立免疫层析、悬浮芯片多通道等检测技术,但是由于其灵敏度低或需大型仪器而限制了进一步应用。随着新型分析技术、纳米技术的发展,具有颜色、尺寸、形状等不同性能的纳米颗粒,已经广泛应用到生物分析、生物成像、防伪等领域。其中,上转换材料是一种受到低能量光激发,发射出高能量光的新型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反斯托克斯发射、窄的特征发射峰、光稳定性、光谱可调谐、低毒性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生物检测领域。因此,本研究基于多色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Luminescence Nanoparticles,UCNPs),构建了激素类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技术。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建立荧光传感检测技术,探究激素类污染物检测方法,从而实现靶标物的快速检测。利用高锰酸钾和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建立了化学荧光传感检测技术,用于双酚A的检测;以适配体作为靶标特异性识别元件,利用金纳米颗粒对上转换纳米颗粒的荧光内滤效应,建立了新型的荧光适配体传感技术,用于激素类污染物中的17β-雌二醇、双酚A、孕酮三种目标物的检测。方法:1.上转换多色纳米颗粒的制备:采用溶剂热法,首先合成α-Na REF4晶核,再合成α-Na REF4@β-Na REF4纳米颗粒,经过同质壳层结构包覆后,晶体逐渐生长为六方相,同时粒子的尺寸也明显增加,从而合成了小尺寸、良好的水溶性、六方相的上转换纳米颗粒。通过调节稀土元素的掺比,形成了橙色、青色、绿色等多色上转换纳米颗粒。制备的同质核壳结构上转换多色纳米颗粒通过透射电镜、荧光光谱等进行了表征。2.基于UCNPs@KMn O4化学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的建立:建立了基于上转换纳米颗粒和高锰酸钾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体系,优化了缓冲液的p H、反应时间等,形成了双酚A检测方法,并对方法检出限、加标回收率等进行评价。3.适配体-上转换纳米颗粒的制备:将上转换多色纳米颗粒进行表面功能化修饰,再与目标物的适配体偶联,制备多色适配体-上转换纳米颗粒;将金纳米颗粒与互补链偶联,利用上转换纳米颗粒与金纳米颗粒之间的荧光内滤效应,建立了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传感技术,并对所制备的颗粒通过透射电镜、荧光光谱等进行了表征。4.基于适配体的多色上转换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的建立:优化了杂交缓冲液种类、p H和适配体浓度,建立了基于适配体的多色上转换荧光传感检测方法,并进行了实际样品检测。结果:1.建立了基于UCNPs@KMn O4的双酚A化学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线性范围为228.29~68478μg/m L(y=799.85+6.46x,R2=0.9995),检出限为198.61μg/m L,加标回收率97.72%~99.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小于3.93%。2.建立了基于适配体的多色上转换荧光传感检测方法,可定量检测17β-雌二醇(E2)的线性范围为100~200 ng/m L(y=11000.06 lnx-48307.31,R2=0.997),检出限为1.00 ng/m L;双酚A(BPA)的线性范围为10~120 ng/m L(y=1333.60+17.68x,R2=0.996),检出限为3.55 ng/m L;孕酮(P4)的线性范围为0.0001~1000 ng/m L(y=521.68+114.76lgx,R2=0.988),检出限为0.0001 ng/m L,特异性识别强,加标实验显示平均回收率较好,E2为99.65~110.47%,BPA为93.90~106.22%,P4为96.07~107.36%,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0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两种荧光传感检测技术用于检测激素类污染物,检测方法准确高效、简单实用。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激素类污染物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技术支持,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其他文献
tRNA是细胞内含量第二高的nc RNA,在结构与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性,是一类重要的看家nc RNA。t RNA主要的生物学功能是作为氨基酸的运载工具,参与蛋白质的合成。ts RNA是指在特定细胞或组织中t RNA经特定酶切后产生的片段。ts RNA在很多组织或细胞中呈特异性表达,并且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翻译调控,表观遗传,疾病与感染,细胞应激等,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ts
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政府对食品安全监管越来越严,但是,还存在食品安全隐患,如:谷物等粮食食品中的真菌毒素具有分布广泛、性质稳定、难以监测、危害严重的特点,而传统大型仪器或免疫学方法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检测需求。因而,开发一种真菌毒素高灵敏快速检测方法在应对食品安全事件、保障人民身体健康方面尤为重要。近年来,纳米科技发展迅速,并加强了与各领域的交叉融合。得益于镧系金属元素出色的发光性质,
速杀型神经性毒剂VX的绿色高效降解一直是军用洗消技术研究的难点和热点之一。传统化学洗消剂对VX具有较好的洗消能力,但存在刺激皮肤、腐蚀受染装备表面、用量大、污染环境等问题,无法实现绿色降解。因此,需要探索具有对VX能够高效降解、对装备低腐蚀、无毒副产物产生和无环境污染等特点的新型洗消组分。磷酸三酯酶(PTE,Phosphotriesterase,EC3.1.8.1)是自然界赋予的天然活性组分,对多
DNA是生命信息的载体,自从寡核苷酸的化学合成方法出现以来,寡核苷酸的合成在许多研究领域发挥着关键作用,包括药物研制(如人工抗体、生物原料药)、精准医疗(如基因诊断、基因编辑)、工业生物(如生物燃料、重要化学品的生物合成)、农业(如转基因食品、生物源食品、农作物抗病)、纳米技术(如DNA组装材料、生物基材料)、信息存储与运算等。近年来,随着这些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大规模寡核苷酸的合成需求不断增加
重金属离子由于其生物毒性、不可降解性和生物蓄积性严重威胁着水环境安全和人体健康。由于重金属离子在环境或其他基质中往往共存,因此,开发简单、快速、灵敏的重金属离子同时检测技术,对于提高检测效率、降低检测成本具有重要意义。倏逝波的穿透深度只有数十纳米至几百纳米,受被测对象基质中其他物质的干扰较小,可以大大提高信噪比,降低溶液基质的影响,适用于复杂基质的检测。因此,本研究基于倏逝波全内反射和多色荧光分析
为满足我军未来快速机动作战保障需求,需提高部队人员快速集结、部署、转移的能力。但战场环境复杂多变,特别是在高原、丘陵等地区乘车行驶时,在各种路况条件影响下,乘车人员会受到车厢地板传递来的低频振动,容易使伤员造成二次受伤。所以高效地控制乘坐人员受到的振动激励,为部队人员在行军中提供一个舒适稳定的乘坐环境,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最初降低振动响应的方法就是降低轮胎气压和调整悬架系统参数,不仅变化范围有限
背景:辐射监测是核事故应急的重要内容,监测结果为人员防护、势态研判、后果评价、医学救援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日常的辐射监测训练对于提高核应急辐射监测能力十分重要,但使用放射源进行训练可能会对人员造成一定的健康危害,或者造成环境放射性污染,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难以使用真实的放射源。由于缺少真实的辐射环境,辐射监测仪器没有响应,训练效果不够理想。模拟训练系统通过建立虚拟辐射环境和模拟辐射监测仪器,避免了使用
随着步入智能时代,无人机技术飞速发展,在战场侦查、目标打击、野外救援等各邻域均有广泛应用。与民用场景不同,这类复杂环境常伴随着各种障碍物、干扰信号,对传统的基于GPS的定位手段带来极大挑战,如果无法精准的获取定位、姿态等飞行控制的要素,无人机就无法针对所部署的任务作出正确决策,影响任务执行效率,甚至会导致无人机失能或在未知环境中陷入危险境地。这一类GPS信号受到干扰的环境,统称为GPS拒止环境。在
克罗托啡(Crotalphine,CRP),是从南美洲响尾蛇蛇毒(crotalus durissus terrificus,Cdt)中分离的一种多肽(
干水(DryWater)是微水滴被纳米级二氧化硅颗粒包覆层封装形成的、整体呈干粉状的富水材料,其内部水可在高温或外力作用下释放出来。且由于干水粉体具有类似固体颗粒物的流动性和分散性,在阻燃灭火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以干水灭火剂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不同固液比、搅拌速度和搅拌时间三种参数对使用高速搅拌机制备干水灭火剂过程的影响,优化了干水灭火剂制备工艺参数,制备了包覆纯水的基础干水灭火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