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以引进的30余种宿根花卉为研究材料,对其适应性进行了观察筛选,并着重对几种宿根花卉的抗热性、抗寒性、耐阴性和繁殖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引种和筛选以气候相似理论和协调统一原则为指导,引种宿根花卉30余种,经栽培驯化和适应性观测,筛选了具有市场前景,适应我国北方地区的宿根花卉有:(1)观花常绿型:麦冬(Ophiopogonjaponicus)、大花金鸡菊、常夏石竹(Dianthusplumarius)、筋骨草(Ajugaciliata);(2)观花半绿型:紫娇花、荷兰菊、萱草、过路黄、金叶过路黄;(3)观花冬枯型的:紫露草、白芨、宿根福禄考(Phloxpaniculata)、玉簪、黑心菊(Rudbeckiahybrida)、天人菊(Gaillardiaaristata)、鸢尾、钓钟柳(Penstemoncampanulatus);(4)观花夏眠冬绿型:棉毛水苏、石蒜(Lycorisradiata);(5)观花夏眠冬枯型:火星花(Crocosmiacrocosmiflora)、大滨菊(Chrysanthemummaximum)、德国鸢尾(Irisgernanica)、银苞鸢尾(Irispallida)。
2.抗性研究选取宽叶麦冬等6种具有代表性的宿根花卉作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其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叶绿素含量、电导率测定及相关性分析,试验结果基本能反映它们的耐热及抗寒性。叶片细胞电解质透过率与材料的耐热及抗寒性呈显著的负相关;POD、SOD相对活性及蛋白质含量的变化规律决定于温度胁迫的力度和胁迫时间的长短,可以作为耐热及抗寒生理指标;高温处理后叶绿素含量有一定的变化,但材料之间差异不显著,因此不能作为耐热及抗寒生理指标。
3.耐阴性研究选取小贯众等13种具有耐荫性的宿根花卉作为供试材料,在不同光照水平下栽培5个月后进行叶绿素a/b值和光补偿点等的测定。供试宿根花卉在不同处理下的测定的叶绿素a/b范围在0.15~2.35,光饱和点范围在110~380μmol·m-2·s-1;小贯众等13种宿根花卉均比较耐阴,但耐阴程度存在差异,可将供试的宿根花卉的耐荫性由强到弱分成三级:Ⅰ级为小贯众、玉簪、蓍草、阔叶麦冬、白三叶、嚏根草;Ⅱ级为过路黄、燕麦草、棉毛水苏、白芨;Ⅲ级为萱草、紫娇花、马蔺。4繁殖技术研究(1)扦插繁殖:选取紫露草作为供试材料,在茎段、基质和生根粉浓度3因素3水平下扦插处理,测定成活率、发芽率、发叶率、发叶数、叶长。结果表明:在园土/泥炭的园土中,扦插苗成活率可达80%以上,中下部茎段的扦插苗的生长发育情况较好;不同浓度的生根粉(ABT)处理4小时对扦插苗的生长发育几无差异。(2)有性繁殖:从北京植物园引进了10余种新优品种的宿根花卉种子,按它们的生态习性在秋季进行精细苗床播种。在光照、温度、湿度等条件较为一致的情况下,进行发芽率的统计,发现大多数品种的发芽参差不齐,显示出种子间的质量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