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使用个人信息刑法问题研究

来源 :上海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将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基于不同的使用目的归类为不同的表现形式,以此凸显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进而提出现行刑法中的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基于“隐私权”理论的立法模式对于这一行为存在规制漏洞。对于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进入立法环节以后的刑法争议问题构成本文讨论的主题,其中可以拆分为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犯罪化问题,个人信息的厘定问题,以及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方式的界定问题。对于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犯罪化的问题,首先,本文通过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四个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现实案例样本作为切入点,进而分析司法实践中将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通过下游罪名规制存在的弊端,一方面个人信息的“合法获取,非法使用”通过下游罪名评价会导致法益保护的不周,另一方面下游罪名无法评价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情况会导致刑法评价的局限。本文认为由于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与刑法中对信息犯罪所规定的非法获取和非法提供个人信息的行为相比更具有侵害行为的直接性和精准性,以及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置性规定中均对非法使用行为设置了相应的条款,结合刑法内部“使用”行为的规制逻辑,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具有入罪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外,对于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入罪以后的罪状设置,本文梳理了学界的相关观点,其中包括以司法解释方式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法条并列列举方式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以法条分列列举方式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三种观点,本文认同以法条分列列举方式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司法解释方式入罪虽然节省了立法成本,但是难免存在类推解释之嫌,而法条并列方式入罪可能会存在上下游行为的犯罪主体不同的情况,仍然未解决刑法规制漏洞的问题。本文从当前信息犯罪呈产业链形式的特点出发,以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核心性和独立性论证法条分列方式入罪的合理性。对于个人信息的厘定问题,当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解释对于个人信息采用了“可识别性”的标准,其中包括直接识别和间接识别两种识别方式。本文对这两类标准中存在的问题分别进行探讨,在直接识别标准中,虽然“生物识别信息”具备明显的识别性,却没有在该司法解释中予以列举。生物识别信息现在已经在生活实践中得到普遍适用,且犯罪案例逐年攀升,学界已经提出将生物识别信息纳入个人信息范围的观点,但本文认为学界提出对生物识别信息进行单独立法的观点与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尚未出台的现状不符,应当结合生物识别信息的特点与现有司法解释中分类列举的个人信息类型进行对比分析,以生物识别信息的不可更改性和人身依附性解释入“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况”。在间接识别标准中,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司法解释中规定了“匿名化”信息免责的事由,但由于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法律规制的滞后性,对于“匿名化”的认定难以统一标准,对于学界提出的识别主体区分标准和识别节点认定标准,本文认为该标准虽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考虑,但对于司法实践适用并不现实,且容易造成信息使用者采用特殊技术手段规避法律责任的情况。结合个人信息的流通范围日益广泛和流通渠道不断更新的情况,本文主张借鉴欧盟的个人信息认定标准,采用一切信息使用者合理可达技术标准,对于已经采用一定匿名加工手段的信息使用者可以适当减轻刑事责任。对于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的界定问题,本文基于“被害人同意”的视角探讨非法使用与合法使用的区别、非法使用与合理使用的边界,进而对非法使用个人信息的行为进行界定。对于信息主体的“同意”使用能否成为非法使用行为的免责事由,本文将这一问题回溯至“被害人同意”的基本原理,即只有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所保护的法益仅限于个人法益时,“被害人”的自我决定权才是有效的,由此对非法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并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后究竟保护的何种法益进行深入探讨。学界对于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保护何种法益分为两种观点,即“个人法益”和“超个人法益”,本文认为应当以法益二元论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该罪所保护的法益不仅包括个人信息自决权的个人法益,也包括了社会信息管理秩序的超个人法益,另外结合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中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前置性规定来看,该罪同时具备行政违法犯的特点,必然会侵犯国家对于个人信息的管理秩序,因此“被害人同意”不能作为免责事由适用,但可以作为降低刑事责任的根据。此外,对于已公开信息和基于公共利益的信息使用,应当以利益衡量为基础设置“合理使用”的免责事由,以保持刑法的谦抑性。
其他文献
环境问题的不断暴露引起各方重视,政府部门希望借以更强硬的环境保护制度维护环境利益,区域限批相对于传统的环境保护制度,以限制范围的广泛性具有更强的威慑力,同样也是期望通过这种方式更好的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区域限批制度对于改善环境违法行为,制约地方保护主义,加强地方政府环境责任方面发挥出应有效用,一度成为遏制地方政府或企业破坏生态环境的“杀手锏”。但是随着区域限批在实践中适用的越发频繁,区
学位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点明要“落实税收法定原则”,2015年《立法法》(修订稿)正式将“税收法定”原则进一步写入相关法律,自此,税收法治化进程不断加快。一般反避税作为税法领域的核心议题,其随着税收法治化的开展也有所进步。2008年我国《企业所得税法》首次增设一般反避税条款,将缺乏“合理商业目的”作为判断构成避税行为的核心要件。此后,2018年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也增设了一般反避税条款,
学位
近年来证券民事侵权纠纷频发,而我国原有的诉讼制度无法为投资者提供行之有效的纠纷解决方式,为走出此困境,新修订的《证券法》第95条第3款设立了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随后颁布的司法解释规定了该制度的实施细则。本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完善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功能。本文的第一章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特别代表人诉讼制度的立法背景。首先分析了我国证券民事侵权纠纷的司法现
学位
公司印章从我国传统文化中衍传至今,在现今的商业实践中仍广泛应用。然现行法律关于公司印章的具体规范并不完备,实践中往往依据交易习惯来进行,诱发极大的交易风险。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关于印章的纠纷日渐增多,公司印章的法律规范问题始终未统一。印章的法律地位尚不明确,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纠纷时,不仅要关注印章本身的属性问题,还要结合理论来对使用印章纠纷的效果归属与民事责任分别裁判。当行为人伪造虚假印章以公
学位
在证券市场新时代,以前的长线操纵模式正一步步减少,虚假申报等短线操纵手段日趋活跃。操纵行为人实施的虚假申报操纵行为,扭曲市场定价机制,破坏证券市场的效率和完整性,极大地损害正常的证券市场秩序。我国司法机关高度重视虚假申报等操纵行为的司法治理,及时出台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和指导性案例。如何区分合法的短线交易行为与短促的虚假申报操纵行为,是执法机关需要审慎考虑的问题。新《证券法》和《操纵解释》的双管齐下
学位
溢缴税款退还制度于纳税人而言是维护自身财产权益的重要手段,于税务机关而言是改正工作失误的纠错机制,其良好运行有助于促进和谐的税收征纳关系。本文结合溢缴退税司法实践的典型案例,对作为溢缴税款退还制度依据的《税收征管法》第51条及其相关规定进行分析和解释,发现现有规定存在的不足和溢缴税款退还制度在实务运行中遭遇的制度困境,在对主流的税收债务关系说及公法不当得利理论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提出制度内容如何进一
学位
不当得利具体是指在没有相关法律根据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有损他人利益的方式从而获得某些不正当利益的行为。不当得利的基本思想乃是公平思想,然而有关抽象公平正义思想的实践最终仍需要回归具体的相关法律构成要件当中。不正当得利的构成,是给付缺乏了正当的“法律上的原因”。我国《民法典》中未规定不法给付制度,而在法律相对成熟的大陆法系国家,对不法给付的不当得利制度都有相关的法律规定。不法原因给付现象在现实中较为常
学位
2020年才刚刚开始,处于中部要地的湖北省武汉市秩序全无,究其原因是因为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突然大范围传播开来,当时正值中国农历新春,很快,随着全国返乡人员的大面积流动,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在疫情爆发后,国家领导人就对此作出了重要部署,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领导人强调对待这场疫情需要作为一场防疫战争来看待,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应当是最为重要的。为了保障防卫疫情之战的顺利开展,需要做好法
学位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实现涉及到城市最细微的原子化的个体的法律遵从行为,其行为面临着法不责众、集体行动、搭便车以及守法监督成本困境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导致垃圾分类行动难以推进。12019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正式实施引起了全国的普遍关注,上海市率先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框架体系,对居民的垃圾分类行为采取进一步的规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城市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成为城市环境治
学位
在商事交易繁荣的背景下,融资实践呼唤新担保类型的出现,动产动态质押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摆脱了传统动产质权限制担保财产价值的弊端,兼顾了融资与经营的双重需求,故近年来发展迅速,极大地满足了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但长期以来动产动态质押处于立法空白地带,动产动态质押的成立要件和公示方法上呈现出严重裁判分歧,然这正是其能否发挥担保效力之关键。经现有规范检视,以《九民纪要》为阶出台的《担保制度解释》虽肯认动产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