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带地图的旅人”萧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巴金认为他是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他既是民国时期著名的记者,又是京派作家群中的一员。无论是作为作家还是作为记者都在坎坷的经历中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在半个多世纪的创作生涯中,他为我们留下了数百万言的作品,这其中包括小说、特写、散文等,在文学创作的众多领域都留下了他的痕迹。因此,改革开放以后对于萧乾及作品的文学研究也渐渐兴起。目前,对于萧乾的文学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首先是从文学流派的角度来研究萧乾与京派的关系问题。但研究者的肯定与作者的否定使得这一问题的争论一直在延续。其次,是从创作论角度来研究萧乾的小说,包括“反基督”、“诗性美”、“儿童视角"、“人性思考”等等。再次,因萧乾将文学意识和文学语言与报告文学进行结合,使得报告文学成为“语言的艺术”,所以研究萧乾的报告文学也是一大主要方向。最后,则是关注作家的本体研究。萧乾坎坷的人生经历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对其思想道路发展的深入挖掘是一个研究方向。上述研究以傅光明、李辉、严文井、王嘉良、丁亚平、杨义等学者为代表,但是他们对于萧乾的死亡意识研究都只是零碎地提及,未曾系统地阐述过。在萧乾早年的小说中,死亡问题并非他的思考对象,但是童年的生活经历以及之后的职业特性让他见证了大量的死亡现象,同时在小说和特写中留下了许多可以作为研究基础的材料;但是,晚年萧乾在回忆录中对死亡的思考非常频繁,因此研究萧乾的死亡意识有一定的文本基础,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向。再者,死亡本性问题是人类自诞生以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也是文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因此本文对萧乾死亡意识的研究,会是一次有探索性意义的尝试。本文对萧乾的死亡意识研究以其小说、特写、回忆录等文本分析为主;借助死亡哲学相关理论,包括中西方死亡哲学的基本观念,海德格尔的死亡观及弗洛伊德的死亡观,来研究萧乾各个时期死亡意识的特征。论文的绪论部分谈及目前的萧乾研究的状况,以及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和基础。第一章分析萧乾各个时期的死亡意识以及成因,包括:死亡的恐惧、死亡的游离、死亡的超越三节。第二章,则分析萧乾在小说和特写中死亡描写的历史意蕴,他的死亡意识带有明显的时代色彩。第三章,研究萧乾晚年回忆录中死亡之“美”。总体而言,萧乾的死亡意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一直在发展中。从初期的自然主义死亡意识,到记者时期的集体主义死亡意识,再到晚年时面对死亡的淡然,整个过程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