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根际的有效定殖是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R)发挥促生和拮抗功能的前提,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强弱是根际定殖的关键。芽孢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受多种环境因素诱导。已知环境缺氧信号可刺激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但具体的信号识别和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SQR9是本实验室从黄瓜种植发病区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组分系统ResDE调控根际促生菌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根际定殖的分子机理研究”(3157221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际的有效定殖是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oting bacteria,PGPR)发挥促生和拮抗功能的前提,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强弱是根际定殖的关键。芽孢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受多种环境因素诱导。已知环境缺氧信号可刺激芽孢杆菌生物被膜形成,但具体的信号识别和调控机制并不清楚。解淀粉芽孢杆菌(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SQR9是本实验室从黄瓜种植发病区健康植株的根际所分离的促生菌,该菌株通过与优质有机载体堆肥得到的微生物有机肥在防控土传病害方面具有显著效果。本实验室前期工作发现菌株SQR9中两组分调控系统ResDE与其生物被膜形成和根际定殖相关。但ResDE调控生物被膜形成的具体机制还不清楚。本文通过基因敲除、定量PCR、等温滴定实验(ITC)、凝胶迁移实验(EMSA)、DNase I footprint实验、细菌双杂交实验(BACTH)等方法,研究了 ResDE如何识别环境缺氧信号以及对SQR9生物被膜形成的具体调控机制。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对SQR9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的菌落形态进行观察,表明环境缺氧信号可促进SQR9菌落高级结构的形成。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环境缺氧信号通过诱导胞外基质的合成促进SQR9生物被膜形成。通过对SQR9MresD和SQR9MresE菌株在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的菌落形态观察和突变体中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转录水平分析,阐明了 ResDE参与缺氧信号诱导的SQR9生物被膜形成过程。2.通过BLAST和启动子分析,发现负责调控resABCDE操纵子表达的组成型启动子PresA位于resA基因的阅读框前并且具有较强转录活性,而位于resD基因阅读框前负责调控resDE基因表达的自调控启动子PresD转录活性较弱。环境氧分压降低条件下resE、resD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和PresD::gfp的菌株在缺氧条件下GFP荧光强度的增加,表明环境氧分压降低可诱导PresD转录活性从而促进resE和resD基因表达。对胞内NAD+/NADH 比率的测定和ITC实验表明激酶ResE可通过与NAD+结合从而识别胞内NAD+/NADH 比率的降低。3.通过对缺氧条件下不同菌株的菌落形态观察,发现环境氧分压降低造成细胞呼吸过程受损,从而促进SQR9生物被膜的形成。通过对环境氧分压降低条件下SQR9MresD和SQR9MresE中细胞色素复合物合成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发现两组分调控系统 ResDE 影响细胞色素复合物 cytochrome caa3、cytochrome aa3、cytochrome bc的合成。EMSA实验和DNase I footprint实验结果表明ResD可直接调控cytochrome caa3和cytochrome aa3的合成,从而影响细胞呼吸过程。4.通过构建SQR9Mcta、SQR9Mqox和SQR9Mqcr突变体菌株,并观察不同氧分压条件下突变体菌落形态变化,发现cytochrome aa3对SQR9响应环境氧分压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对SQR9Mqox中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进行转录水平分析,发现cytochrome aa3参与SQR9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对kinB基因的敲除及对该突变体在不同环境氧分压条件下菌落形态变化的观察,发现激酶KinB同样参与缺氧信号诱导的SQR9生物被膜形成。最后细菌双杂交实验结果表明cytochrome aa3与激酶KinB以蛋白互作的方式通过KinB-Spo0A的途径调控SQR9生物被膜的形成。5.通过对所构建的ResD不同表达水平突变体菌株的生物被膜进行测定,发现ResD的表达量在一定范围内的增加可以促进生物被膜的形成,但当ResD的表达量超出该范围后反而会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我们对ResD不同表达水平突变体菌株的eDNA和细胞裂解速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esD表达量的增加可破坏SQR9细胞壁和细胞膜结构的稳定性,造成细胞裂解并释放eDNA。通过对SQR9中编码肽聚糖水解酶基因的转录水平分析,发现ResD可能调控肽聚糖水解酶合成基因lytA,lytB,lytC,yycE,xylA,xylB。本文在前期发现两组分系统ResDE调控SQR9根际定殖成膜的基础上,完整阐述了两组分调控系统ResDE识别环境氧分压降低的信号,通过细胞电子传递链调控SQR9生物被膜形成的分子机制,并初步探索了 ResDE还可通过调控肽聚糖水解酶活性参与SQR9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研究结果进一步完善了 SQR9根际定殖成膜的分子调控网络,为深入理解以芽孢杆菌为代表的微生物肥料菌株的根际生态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大豆[Glycine max(L.)Merr]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及食用油的原料。大豆种植过程中经常因为病害导致产量损失,品质降低,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其中大豆疫霉根腐病(Phytophthora root rot,简称PRR)是最严重的病害之一。大豆疫霉根腐病是由土传卵菌大豆疫霉菌(Phytophthora sojae Kaufmann&Gerde
抗体是由脊椎动物产生的一种能高亲和力、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多功能分子。在植物保护领域,抗体即可作为农药残留免疫分析的生物识别分子,又可用于农药的分子模拟,替代其与靶标昆虫受体结合,甚至引发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从抗体的生物识别和分子模拟两大功能着手,开展了多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共性代谢产物3-苯氧基苯甲酸(3-PBA)免疫分析技术研究。同时采用抗独特型抗体技术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t)Cry2Aa毒素进行分子模
现代农业生产中,大量施用化肥以达到作物高产的施肥方式不仅引起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还导致了耕地质量的下降。为了维持农业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养分优化管理减少投入、提高效率和土壤的可持续性生产能力已成为农业生产的迫切需求。养分优化管理在使作物达到高产和高效的同时,也会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驱动土壤养分循环、作物养分供应及土壤培肥的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了解作物高产高效下的微生物群
植物进化出了细胞表面的免疫受体蛋白(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和胞内免疫受体蛋白(Nucleotide-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 receptor,NLR)来识别病原效应因子并进而启动先天免疫系统来抵御病原物的侵染。NLR类受体蛋白作为最大的一类抗性蛋白,其结构主要包括N端结构域、核酸结合结构域(Nucleotide-bindi
解淀粉芽孢杆菌SQR9(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 SQR9,SQR9)是一株从健康黄瓜根际筛选到的植物根际促生菌,被用于防治由尖孢镰刀菌所引起的黄瓜枯萎病。SQR9的处理可显著地促进植物生长,协助植物抵抗盐胁迫,并对多种土传病害存在抗性。对SQR9生防功能的研究集中于根际竞争性定殖与产生抗生素等直接抑制病原菌的机制。并且植物根际促生菌(Plant growth-prom
在耕地资源紧缺的形势下,通过施用化肥提高作物单产,是减缓粮食需求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然而,农户为了达到作物高产目的而过量施用化肥,导致了当前高投入、低效率以及高环境代价的粮食生产现状。因此,探索优化施肥下作物稳产增效的潜力与土壤的微生物学特征,进而构建土壤-微生物-作物三位一体的养分优化管理模式,是实现农业高产高效可持续生产的迫切需求。本研究通过农户调研结合文献整合分析,同时进行三年的田
土壤盐渍化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对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盐胁迫导致植物生长发育迟缓,由此引发多种生理反应。植物形成各种生理、细胞和遗传机制使其在高盐胁迫下得以生存,其中包括SOS(Salt overly sensitive)系统、植物激素、抗氧化防护系统、渗透调节物质和膜脂信号等。植物磷脂酶D(Phospholipase D,PLD)是磷脂代谢和应答非生物胁迫的重要酶类。PLD及其水
植物为了适应土壤中不同且变化的营养状况而长期进化产生出灵活和复杂的调控机制。由于土壤环境中矿质营养使用效率直接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对植物矿质元素吸收、转运、分配和利用的稳态分子调控机制需要从多角度深度解析。目前研究主要以转录因子为中心的转录调控为主,而对可变剪接介导的转录后水平调控的功能基因组研究比较欠缺,甚至被低估。可变剪接不仅丰富了蛋白质多样性,而且可以通过转录后调控机制调控基因表达,从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危害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在亚洲稻区频繁爆发。除了直接刺吸植物茎秆汲取营养、产卵为害外,褐飞虱导致的水稻病毒传播更造成了进一步为害。长期以来,很多种类的杀虫剂被用于防治褐飞虱,包括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苯吡唑类、噻嗪酮、吡蚜酮和新烟碱类杀虫剂。然而,褐飞虱对众多杀虫剂产生了一定水平抗性,使得化学防治效果受到严重威胁。醚菊酯是一种非酯键的拟除
3-氨基-1,4-二甲基-5H-吡啶并[4,3-b]吲哚(中文简称色氨酸-P-1,英文简称Tryptophan-P-1),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肉制品中的杂环芳胺类化合物,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认定为2B类致癌物,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和致突变性。色氨酸-P-1的减控对于肉制品的安全性极为重要。现有的色氨酸-P-1减控的方法主要包括:控制烹调时间/温度、加入其他物质减少色氨酸-P-1生成,使用色氨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