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大后方电影”仅存的16部故事片中,《日本间谍》是一个极其珍贵的个例。它不但因为特殊的拍摄经历,成为贯穿整个大后方时期的“电影事件”;还在时代要求与电影自身发展等多重因素的合力下,成为一部名符其实的“抗战巨片”。其“巨片”形态的完整、深入与全面体现,奠定了《日本间谍》作为大后方电影大片源头的地位。对《日本间谍》历史文化的研读,不但可以廓清大后方时期官营电影机构在影片摄制、宣传、发行和放映上的一系列举措及特点,弥补现有史述中的缺漏,修正某些不当之处;而且还可以首都开发、衡量其“巨片”形态,在“纪实性”之外,为大后方故事片的审美特征增添新的范畴。本文通过对库存于重庆市图书馆、北碚区图书馆以及重庆市档案馆里,大后方时期的报纸杂志以及电影文件等第一手资料的搜集、整理,并结合存留的大后方影片资料,还原了《日本间谍》这部抗战巨片的具体形态以及历史史实,并且以此辐射大后方的整体电影创作,构成了完整自足的“巨片”链条。本文并不局限于对《日本间谍》的单向度读解,而是采取开放的态度,使用纵向动态勾联和横向多点联系的研究思路,把影片放置到中国电影发展和大后方的整体社会语境中,呈现出“巨片”形态的完整面向和整体脉络。本文在前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研究方法、意义和目的等方面的情况。主体部分一共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从抗战时期重庆出版的大量报纸、杂志与相关部门的有关文件等原始资料中,整理还原出《日本间谍》从酝酿到上映的整个过程,以此说明其作为“历史事件”的重要地位。第二章,以现存的《日本间谍》影片为基础,主要从剧作和银幕语言等方面分析读解其作为“抗战巨片”在影像上的独特之处,以及由此呈现出的审美特征。第三章,采取互本文的阅读方式,以在《日本间谍》中显现出的“巨片”面向为基础,审视大后方时期的其它电影创作,由此建构起以《日本间谍》为中心的巨片链条。第四章,从大后方时期迅速扩展形成的官营电影体系、三十年代“新兴电影运动”的积淀、电影政策发展和影片摄制实绩的影响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日本间谍》等抗战巨片所形成的社会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