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骨骼作为考古发掘出土的重要遗存之一,包含了丰富多样的信息。自上世纪下半叶以来,北美兴起了以人体遗存为研究对象和出发点的生物考古学研究。生物考古学本着“视死如生”的基本理念,以考古发掘出土的人体遗存为基础,着重探讨先民营养健康状况,生活、行为模式以及人群信息等等方面的内容。在国内,随着考古学研究的逐渐细化和深入,先民生活与健康状况得到了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而更为细致地解读人类骨骼所传达的丰富信息,成为体质人类学者和考古学者共同努力的方向。在考古学界,文明起源一直以来都是学者们关注的两大主题。农业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为文明时期的文化格局与面貌奠定了基础。尤其是农业的起源与传播,普遍改善了人类的体质,促进了体质与文化的互动式发展。因此,研究狩猎采集向农业生计方式转变时期的先民健康状况,成为世界各地的生物考古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在中国,仰韶时代正处于华夏民族适应农业生产的重要时期,也是早期劳动分工和社会分化的酝酿阶段。研究这一时期的考古遗存,能够为探索农业和文明起源时期人类与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发展提供线索。位于胶东地区的北阡遗址,正是探索该问题的绝佳着手点之一。北阡遗址主要的文化遗存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距今5500-6100年,相当于仰韶时代中期。从时代背景而言,大汶口文化早期阶段是海岱地区先民由狩猎采集向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一个转型和适应期。该时期社会整体生产水平不高。在生业经济方面,这个阶段的海岱地区北部普遍出现了粟作农业,在南部地区甚至发现了稻作农业的证据,另外还开始了对家猪和狗等动物的驯养,但是狩猎采集等活动在先民日常生活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靠近海洋,以渔猎为支柱产业的胶东地区尤其明显。从遗址内部而言,动植物考古等证据表明北阡遗址从早期到中期确有农业逐渐发展的迹象,是探索自然资源丰富地区农业起源问题的绝佳入手点。此外,北阡遗址三次发掘共发现了200余座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二次合葬墓,目前经过鉴定的有344个个体的人骨,不仅数量丰富,保存也相对完整,且涵盖了该遗址延续数百年各个阶段的人群。这批骨骼为我们从生物考古学角度入手研究北阡遗址大汶口时期居民的生活与健康状况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绝佳材料。本文借鉴北美生物考古学的理念,结合遗址内部分期,从多个角度对北阡遗址人体骨骼进行考察。全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简要介绍北美生物考古学的理念和发展历程,总结国内关于人骨健康状况的研究历史,提出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方法。第二章,北阡遗址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的生活背景介绍。通过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分析,介绍遗址面山靠海、资源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由狩猎采集向农业生计方式转变的时代背景。第三章,性别比例和年龄结构分析。通过对344个个体的性别、死亡年龄数据进行同时代的横向比较和遗址内部的纵向比较后发现,北阡遗址居民与同时代其他遗址一样,存在性比失衡的问题,而且性比从早期到晚期逐渐下降。死亡年龄集中于壮年期和中年期,但居民平均寿命从遗址早期到晚期并非平稳增加,而是在中期出现波动。第四章,健康状况分析。通过身高复原和体质量推算,得到北阡史前居民的平均身高和体质量数据。将数据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发现二者在中期均出现了波动,平均身高和体质量降低。另外,虽然研究的疾病和创伤例数少,但是在遗址早期存在的牙釉质发育不全和一名女性顶骨创伤现象可能暗示着遗址早期存在过资源紧缺的情况。第五章,食物结构和营养状况试析。同位素食谱分析和动植物考古数据相结合,共同揭示了北阡遗址从早期到晚期主食结构的变化,揭示前文中性别比例、年龄结构、身高、体质量等数据在中期出现波动的潜在原因。第六章,结语。总结前文数据所揭示的北阡遗址中期居民健康状况出现波动的状况,推测原因,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期待在将来能够做更深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