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老龄化浪潮下,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也日趋严重,60岁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攀升,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同时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伴随城市化进程,女性就业率提高,人口流动的日趋频繁,加上长期以来国家实施的计划生育政策,高龄老人和空巢老人也迅速增长,由于缺少良好的照顾和高龄老人长期慢性病的的患病率的相对提升,相应的需要长期照护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群体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不同的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还呈现出“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特点,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所提供的养老服务难以满足老年人群的服务需求,更难以充分满足需要更高水平照护服务的失能老人的需求。失能老人长期照护问题的不断突出,以及其对家庭、社会经济发达带来了巨大压力,引起了相关部门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党的十七大提出了“老有所养”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社会养老服务”的方针,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在老龄服务方面要“统筹发展机构养老服务,推进供养、养护和医护型养老机构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则分析了我国目前失能老人照护的严峻局势,提出“因地制宜、突出重点,以长期照料、护理康复和社区日间照料为重点,分类完善不同养老服务设施的功能,优先解决好需求最迫切的孤老优抚对象、“三无”老人、“五保”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照料和护理问题。”学术界也对长期照护制度和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及分别对居家照护、社区照护、机构照护三种照护模式进行了分别研究。尽管十几年来我国的各项养老服务业都有了显著的发展,居家、社区养老逐步开展起来,养老机构的数量和床位有了显著增加。但我国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仍不完善,居家照护、社区照护和机构照护都存在问题。如居家照护的家庭照护功能弱化、内容也比较单一,缺少必要的社会支持;社区照护则服务设施不足,护理人员短缺;机构照护则主要存在养老机构供不应求和利用率低共存,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足和不规范、缺少连续性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加强长期照护相关制度和法律建设,增加社会支持,加强合理规划。政策支持、培育护理人员、加强监督管理等建议。在发展思路上主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坚持以居家照护和社区照护为基础,发挥机构照护的有力支撑作用,加强老年互助和积极动员社会力量,以完善我国长期照护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