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清代不同时期的三部镇番方志,即(顺治)《凉镇志镇番卫》、(乾隆)《五凉全志镇番县志》和(道光)《镇番县志》,体现了镇番地方志逐渐完善的内容和渐趋得当且体现“以史为志”主流的体例。本文从文献学视角,结合地域文化学、比较学理论与方法,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一是从镇番历史沿革方面分析了清代三部镇番县志产生的时代背景。清以前镇番历代为“凉地”,在清代大一统的政治环境下,甘肃修志在清代达到了空前高潮,这镇番方志编修影响很大,加之镇番由卫而县,修志活动有序展开。二是对镇番三部志书的纂修过程及体例与版本做了系统梳理。《凉镇志镇番卫》作为镇番,乃至凉州现存最早的志书,为本邑创始之作。《五凉全志镇番县志》作为过渡志,充分借鉴了《凉镇志镇番卫》体例和内容,在此基础上不仅详细记载当代历史,同时考证补阙了前志所省略或记载不详的很多历史事实。(道光)《镇番县志凡例》是有益的编修志书经验。作为典型的纪传体志书,是镇番完整而独立的志书。三是从编纂者、编纂宗旨、以及与“史”的关系三方面对这三部方志做了纵向比较研究。清代修志多为集结官员绅士而群修成志的官方活动,故其主修和其他编修人员都对方志的质量有重要影响,故其在存史、资政、教化的编纂宗旨而外又会有不同的历史责任,而(道光)《镇番县志》充分体现了“以史为志”的特色。四是探讨了方志所体现的镇番地域文化特色。镇番曾作为屯边之地而发展了农业,是典型的屯耕文化,在历史上有以汉蒙冲突和融合为主的复杂民族关系;镇番三面环沙,沙漠化对镇番县民生存坏境影响至深;但在清代,镇番地方文化教育享有“甲于河西”之誉。总之,清代镇番三部志书作为珍贵的地方文献,对于研究镇番历史与文化,以及中国方志学史的发展等方面,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文共分正文四章以及绪论、结语、参考文献、附录等八部分,全文共6万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