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对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影响较大,西药治疗本病效果欠佳,医疗费用相当高,且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因此有效防治本病已成为目前临床和科研的热点。针灸治疗本病独具特色,疗效肯定。本课题通过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本病,在临床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主要体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探讨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作用机理,进一步探索针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安全有效方案。方法:1临床资料:60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来源于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专科门诊及住院部。选择患者年龄在15岁至50岁之间,采用随机、单盲、阳性对照的方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2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电针夹脊穴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取穴:夹脊穴,局部常规消毒,进针得气后,接上电针仪,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对照组给予鹿瓜多肽于0.9%氯化钠注射液中稀释后静脉滴注,每次20mg,每日1次,治疗12周后观察疗效。个别病人疼痛难忍时,酌情临时服用罗索洛芬钠,每次60mg,每日3次,不作常规治疗(症状减轻则停药)。此外,不使用与治疗本病例相关的其他中、西药物。3观测指标:安全性指标包括一般体检,心、肺、肝、肾功能及血、尿、便常规等检查;疗效指标包括①主要症状:腰骶疼痛,脊背疼痛、腰脊活动受限、腰背晨僵、关节疼痛、关节肿胀、腰膝酸软困重、发热。②主要体征:疼痛10cm数值表、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③实验室指标:HLA-B27、ESR、CRP、LgA、ALP。④放射学检查:双侧骶骼关节X线正位片。4统计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组内比较采用配对均数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均数t检验;等级资料用Ridit检验,分类资料采用X检验,P<0.05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共60例患者均完成疗程,依从性好,未出现脱落,剔除病例。1两组患者治疗后总疗程经分析,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控显(近期控制和显效)率6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控显率40%,两组总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经分析,治疗组总效率86.67%,控显率56.67%;对照组总有效率76.67%,控显率22.22%,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临床症状疗效方面,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除外周关节肿胀一项积分值治疗前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各项主、次症积分治疗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4主要体征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10cm数值表、枕墙距、指地距、Schober试验、胸廓活动度方面,治疗组(P<0.05)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字试验、骨盆挤压、分离试验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5实验室指标方面,以ESR、CRP、LgA、ALP作为观察指标,试验组治疗前后ESR、CRP、LgA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ALP数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ESR、CRP、LgA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ALP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6骶骼关节X线正位片方面,治疗后两组骶骼关节X线正位片改变无明显差异(P>0.05)。7治疗后不良反应方面,治疗组5例患者出现短暂性轻度发热;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中度皮疹,12例患者出现轻度发热。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有显著性差性差异(P<0.05)。结论:本次临床试验研究表明,电针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疗效优于鹿瓜多肽组,且副作用的发生率明显降低,有很好的协同作用,确为本病治疗安全有效的方法,其操作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对于针灸治疗本病的机理及其远期疗效值得进一步的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