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出生的犹太裔建筑师丹尼尔·李伯斯金,凭借对建筑意义的深层捕捉和表现,在本世纪五花八门的建筑格局中,闯出一条极为独特的创作之路。他的建筑作品,回归地方、文化、种族、个人的历史,聆听石头的声音,讲述流动的时间故事。本文以释义学的相关结构和概念作为论文基本框架的逻辑出发点,通过感知李伯斯金的创作本义,探究其深层的艺术化思想表达,进而全面、系统地而阐释李伯斯金的设计手法,获悉其作品的存在价值和审美价值。首先,感知艺术化、观念性的创作本义。内向型观念、非具象表述、非理性思维是李伯斯金建筑创作的理论基础。种族的特殊遭遇使李伯斯金选择一种含蓄晦涩的观念艺术作为捕捉建筑意义的主要手段,并以“非在”的哲学观点呈现出巨细靡遗的创作意识;音乐的浪漫、绘画的神秘则使李伯斯金热衷于在有限的非具象元素中生成无限的构成法则;时代的矛盾性与复杂性则使李伯斯金以非理性的思维模式去重新审视建筑的存在价值。其次,感受意识化、非具象的形态衍义。拼贴式、碎片状的构件组合将李伯斯金的建筑作品推向了张扬、矛盾的非理性极端;弥散于空间之中交错并行的轴线关系,却成为阐释无限性、多义性的唯一语境,并最终与破碎状的形态达到了绝妙平衡;而形式的矛盾与冲突,空间的复杂与混沌,并没有阻止李伯斯金对结构合理性的追求:片断式的结构维度、没有交点的构造法则就成为他对明晰性的逻辑与理性的深层反叛。最后,感悟机动性、矛盾化的手法张力。在李伯斯金的作品中,建筑、空间与环境互为包容、交叉,又彼此消解,从而形成一组拼贴杂乱的破碎镜像。在这个自我镜像的背后,隐藏着非理性对理性的叛逆,物质塑形与非物质意识之间的冲突,这是一种机动性的创作模式,更是对矛盾性创作手法的最佳诠释。在象征层面上,李伯斯金更多地兼顾着生命、希望、自由等关乎人性永恒的精神,进而宣称:建筑就是人的象征。在结论部分,本文全面总结了李伯斯金建筑创作的艺术化表现特征,并穿插了建筑师对生命、家族、文化根源及对建筑这个行业的省思,以期为当今的建筑创作,提供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