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定量分析单侧Fuchs综合征(Fuchs Syndrome,FS)患者受累眼与对侧未受累眼及年龄匹配的健康眼相比,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区视网膜结构和微血管的改变。探索Fuchs综合征患者的黄斑区及视盘视网膜结构及微血管参数的变化。
方法:一项横断面对照研究,纳入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3例Fuchs综合征患者和33例健康受试者。基于此,本研究分为三组: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对侧未受累眼以及健康受试者的对照眼。通过OCTA对三组分别进行黄斑区3×3mm眼底血管成像以及视盘4.5×4.5mm眼底血管成像,并通过Optovue软件自动探测算法分析,得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及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放射状视乳头周围区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以及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结果:本项研究最终共采纳了13例Fuchs综合征患者和33例健康受试者,即13只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13只Fuchs综合征患者对侧未受累眼以及33只健康对照眼。三组间的年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及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在黄斑区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及深层的视网膜血流密度(除旁中心凹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黄斑区浅层各区域(除中心凹外)的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视盘各区域(除视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以及RNFL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我们的研究通过OCTA技术,发现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乳头周围RNFL厚度无变化;其次,发现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的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乳头内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受到了影响,这从毛细血管的角度提示我们Fuchs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已经累及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推测可能存在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进一步提示视网膜微血管亚临床的损害,增加了临床上对此疾病的认知;最后,与健康人眼相比,Fuchs综合征患者未受累眼无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区视网膜结构和微血管方面的改变,这可能意味着单侧Fuchs综合征患者的未受累眼并未受到长期炎症的影响,对于患者提供一种心理安慰,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
方法:一项横断面对照研究,纳入了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13例Fuchs综合征患者和33例健康受试者。基于此,本研究分为三组: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对侧未受累眼以及健康受试者的对照眼。通过OCTA对三组分别进行黄斑区3×3mm眼底血管成像以及视盘4.5×4.5mm眼底血管成像,并通过Optovue软件自动探测算法分析,得到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以及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放射状视乳头周围区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厚度以及毛细血管血流密度。
结果:本项研究最终共采纳了13例Fuchs综合征患者和33例健康受试者,即13只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13只Fuchs综合征患者对侧未受累眼以及33只健康对照眼。三组间的年龄、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度及眼压均无统计学差异。三组在黄斑区各区域的视网膜厚度及深层的视网膜血流密度(除旁中心凹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黄斑区浅层各区域(除中心凹外)的视网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在视盘各区域(除视乳头内)的毛细血管血流密度以及RNFL厚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我们的研究通过OCTA技术,发现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视乳头周围RNFL厚度无变化;其次,发现Fuchs综合征患者受累眼黄斑区浅层视网膜的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和视乳头内毛细血管血流密度受到了影响,这从毛细血管的角度提示我们Fuchs综合征患者的炎症已经累及黄斑区视网膜微循环,推测可能存在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进一步提示视网膜微血管亚临床的损害,增加了临床上对此疾病的认知;最后,与健康人眼相比,Fuchs综合征患者未受累眼无黄斑区及视乳头周围区视网膜结构和微血管方面的改变,这可能意味着单侧Fuchs综合征患者的未受累眼并未受到长期炎症的影响,对于患者提供一种心理安慰,具有一定的心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