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 脑梗死动物模型的制备及MRI与TTC染色对脑梗死体积的评价 目的:用线栓法成功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动物模型,并观察MRI成像和经典TTC染色两种方法对梗死体积的评价是否一致,以探讨MRI成像是否可代替TTC染色用于动物实验的系列研究。 方法:线栓法制作大鼠局灶性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分别于缺血后6h,12h,24h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2加权MRI成像,随后脑切片进行TTC染色,分别计算用MRI和TTC染色两种方法测得的梗死灶体积占对侧大脑半球体积的百分比。 结果:梗死后6h时MRI及TTC染色均可见梗死侧大脑中动脉分布区出现梗死灶,病变主要为额顶叶皮质,12-24h梗死灶明显扩大。各时间点两种方法测得的梗死体积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者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0.95)。MRI和TTC染色两种方法测得的梗死体积与神经功能评分又有较好的正相关性(rmri=0.88,rttc=0.86)。 结论:T2加权MRI成像和TTC染色对梗死体积的评价有很好的一致性,MRI成像能够反映脑缺血的组织病理变化,且更方便、快捷,是活体重复评价脑梗死的手段,为一系列治疗实验的评价提供更多的便利。 第二部分 脑缺血后VEGF及受体表达和血管形成关系研究 目的:观察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VEGF及受体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 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缺血后3h、6h、24h、3d、7d的VEGF、及受体FLK-1的表达情况,并用RT-PCR技术检测了VEGF mRNA的表达时相。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用层粘连蛋白免疫组化法,然后用图象分析系统对阳性又津眨科大学俘士学位论文细胞数和阳性血管数进行半定量分析。 结果:VEGF及FLK一1在缺血后3小时即明显表达,6小时增多,24小时达高峰,3天时有轻微的免疫反应性,7天时消失。而微血管密度在缺血后3天开始增多,7天时进一步增多。 结论:脑缺血后VEGF及受体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的增多可能是机体对抗缺血性脑损伤的一种血管再生的代偿性的生理性反应,这种内源性微血管密度的增加是梗死灶的血运再建根源,也是外源性治疗手段的基础。 第三部分皮质应用V〔GF对脑缺血大鼠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皮质应用VEGF对脑缺血大鼠的血管源性反应和神经保护作用,研究不同剂量效应和不同时间效应对脑梗死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微血管密度、脑水肿程度、细胞凋亡等指标的影响。 方法:实验1先将大鼠制作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th开始往左侧皮质以0.5叨min速度缓慢注射VEGF164,注射20分钟,浓度分别为10u留ml、20ug/ml、30ug/ml,。每只大鼠各注射3次,每天一次,注射3天,注射时间分别为梗死后1h,24h,48h。对照组只注射PBS。于梗死后7d进行指标观察。梗死体积的测定用TZ加权磁共振成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用大鼠5分制评分法,微血管密度的测定用层粘连蛋白免疫组化法,脑水肿程度用称重法评定,细胞凋亡用TUNEL法,另外用电镜观察了组织的超微结构和有无过度增殖等。 实验2先将大鼠制作成左侧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于缺血后th开始注射浓度30ug/ml的vEGF164,速度同上,对照组只注射PBS。于缺血后6h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体积、微血管密度、脑水肿程度、细胞凋亡等指标的变化。 结果:外源性vEGF对脑缺血后7天的影响:1 oug/ml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各观察指标无明显变化,加ug/Inl、30u创ml治疗组均造成了(l)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功能改善(2)微血管密度增加(3)神经细胞凋亡减少(4)电镜示:又津医料大学俘d卜学位论文内皮细胞增殖明显,坏死内皮细胞减少,未发现血管瘤样结构。30u创ml治疗组效果更明显。三种治疗浓度下脑水肿程度均未受到影响。 外源性VEGF对脑缺血后6小时的影响:(l)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功能改善(2)微血管密度无变化(3)神经细胞凋亡减少(4)未增加脑水肿程度。 结论:应用外源性VEGF对脑缺血后6小时及7天均可减少梗死体积,改善神经功能。但对脑缺血后7天的影响可能是通过增加微血管密度、减少神经细胞凋亡及保护内皮细胞等多种机制来发挥作用,而对脑缺血早期的影响可能不是通过血管源性反应来完成,因缺血后6小时微血管密度并没有增加,而可能是通过不依赖于血管生成的直接神经保护作用来实现的。因可见的和有效的新生血管形成需要时间,提示急性脑梗死时VEGF应在发病后早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