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坡垒(Hopea hainanensis)是国家一级濒危珍稀保护植物,随着人为干扰力度的增加,坡垒的生存也受到很大的威胁。本文以海南黎母山自然保护区野生资源坡垒为研究对象,开展坡垒种群分布状况及更新特点、垒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分析、坡垒群落植物类型多样性与病虫害发生关系的研究,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研究结果为保护区开展物种多样性保育及维持热带山地雨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坡垒种群分布状况及更新幼苗规律。黎母山林场坡垒分布区内坡垒年龄结构分布规律为:中龄树组>幼龄树组>老龄树组,呈锤型结构分布,坡垒种群属增长型种群。坡垒母树下幼苗数量值随着与母树距离的增加而递减,且因方向的不同而不同,南向距母树0~5 m范围内,幼苗成活率最高。坡垒幼苗数量均值、高度均值分别在海拔782 m和748 m时达最小值,平均高最大极值差为 18.42±0.01 cm。2.黎母山坡垒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分析。调查得到黎母山林场坡垒群落的物种组成,其中包括维管束植物46科,84属,122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4属,4种;种子植物44科,80属,118种。从科来看,群落植物科属不集中,侧面说明了群落植物种类的丰富性;在属方面上,该区域的被子植物门中其双子叶植物占较大的优势,优势属为蒲桃属、杜英属等热带常见属。坡垒群落乔木层主要由青梅、白颜、鸭脚木、景烈樟及壳斗科的一些植物构成;灌木层主要是狗牙花、粗毛野桐、毛荔枝、海南暗罗等;草本层主要是卷柏、草露兜、鱼尾葵等。黎母山坡垒自然保护地植物群落物种数随海拔的升高,整体呈现降低的趋势。3.坡垒种群结构及其群落植物物种多样性与病虫害发生的关系。随着坡垒母树胸径的增大,病虫危害率整体基本呈现着下降的趋势,其中最高值为24.3%,最低值为8.9%;随着母树的增高,病虫危害率逐渐呈现降低的趋势,其中在5~20 m之间坡垒发病率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在20 m之后坡垒病虫危害率趋于平稳,平均在9.9%左右,成熟大树对病虫危害具有较好的抵抗力。海拔的高低与坡垒发病率并不完全呈正相关,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坡垒受危害率逐渐下降,但当海拔达到650 m左右时,树体受危害率逐渐停止下降,均值达到16.6%。随着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坡垒受危害率逐渐下降,丰富度达到0.75时,其危害率降至14.45%左右;随着均匀度的增加,病虫危害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在均匀度为1.3时,危害率达到最大为24.3%,之后维持在12.4%左右;随着simpson指数的增加,病虫危害率也呈现出降低的趋势,其中在0.96时,危害率均值降至12.18%。综上所述,建议在黎母山保护区对坡垒种群进行封山保护,优化坡垒自然林的空间分布结构,去除母树幼苗及周围环境等的不利因素,减少人为干扰活动等有效措施,有利于保护区坡垒野生资源的健康利用与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