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复制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模型并建立微循环观察窗,对比末端持续负压吸引疗法、近端持续负压吸引疗法及空白对照三组在皮瓣静脉淤血过程中不同时相的微循环变化,探索末端持续负压吸引救治静脉淤血皮瓣的可行性及机制,为临床救治静脉淤血皮瓣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1、将9只新西兰大耳白兔按先左耳后右耳的顺序编号1-18,随机分为空白组、近端持续负压吸引组(简称近端组)和末端持续负压吸引组(简称远端组)三组。2、第一期手术前一天用硫化钠脱兔耳毛。3、第一期手术:在兔耳中外1/3交界内安装兔耳微循环观察窗。4、第二期手术:将兔耳中心静脉及内侧静脉从近端结扎,并切断大部分外侧静脉与中央静脉之间的兔耳组织,仅保留兔耳中心动脉与外侧静脉,制成兔耳静脉淤血皮瓣模型。潜行分离兔耳远近两端皮肤与软骨,近端组在兔耳静脉淤血皮瓣近端放置持续负压吸引装置,远端组在兔耳静脉淤血皮瓣远端放置持续负压吸引装置,空白组仅潜行分离兔耳近端与远端的皮肤与软骨,不作其他处理。5、对术前1天及术后第1、3、7天的微循环情况的指标进行采集并做统计学分析;对术后7天皮瓣坏死面积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术后7天兔耳全层皮肤HE染色切片高倍镜下微血管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大体:兔耳静脉淤血模型制备好后,18个皮瓣中16个皮瓣都出现了明显瘀血肿胀,为可凹性水肿。近端引流组和远端引流组都有鲜红或暗红色血性物质引流出。术后各组皮瓣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坏死,最终都表现为皮瓣发黑变硬。2.微循环情况:①中心静脉管径在淤血模型建立后当天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扩张,术前1天及术后当天管径变化组间无统计学意义(α=0.05)。当术后3天时,管径较术后当天有所缩窄,其中空白组缩窄较为明显,远端组变化较小,远端组与空白组、远端组与近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7天,空白组管径较术后3天略有扩张,而近端组及远端组管径仍继续缩窄,其中远端组管径接近术前水平,空白组与近端组明显较术前窄,远端组与空白组、远端组与近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②静脉淤血模型建立前,中心静脉血管内血流以线粒流为主,术后当天,血液发生瘀滞,血流减慢,空白组与近端组血流以粒缓流为主,远端组血流略快,以粒流为主,其中空白组与远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3天,空白组血流速度继续下降,以粒摆流为主,局部血流停滞,近端组与远端组血流以粒缓流为主,空白组与远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7天,空白组血流模糊,以停滞及粒摆流为主,近端组及远端组血流有所加快,以粒流为主,空白组与远端组,空白组与近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③静脉淤血模型建立前,微循环显微镜下血管血流清晰无渗出,模型建立后当天中心静脉血管周围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渗出,空白组多为重度渗出,近端组和远端组渗出多为中度渗出,空白组与远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3天,三组渗出未减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7天,远端组渗出以中度为主,空白组及近端组以中重度为主,远端组与空白组、远端组与近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④静脉淤血模型建立前,血管中未观察到红细胞聚集,模型建立后,中心静脉血流减慢,红细胞出现中重度聚集,远端组聚集略轻,但三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3天,空白组与近端组红细胞重度聚集,远端组中度聚集,远端组与空白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7天,空白组红细胞仍大量聚集,近端组较之前稍减轻,远端组表现为轻度聚集,远端组与近端组、远端组与空白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⑤静脉淤血模型建立前中心静脉血管中罕见白色微血栓,术后当天随着血液瘀滞白色微血栓出现,三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3天,仍可见较多白色微血栓,三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α=0.05)。术后7天,远端组白色微血栓逐渐减少至消失,余二组无变化,远端组与空白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3.皮瓣坏死面积:二期术后7天,皮瓣有不同程度坏死,统计学显示三组坏死面积大小差别有统计意义(α=0.05),皮瓣坏死面积空白组大于近端组,近端组大于远端组,远端组坏死面积均数为8.17%,远远小于空白组39.33%和近端组19.83%,远端组与空白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4.微血管数目:二期术后7天取材的HE染色显示各组皮瓣都有新生微血管形成,统计学显示三组微血管数目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微血管数目远端组大于近端组,近端组大于空白组,远端组微血管数目均数14.22,远大于空白组3.87和近端组5.53,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α=0.05)。结论:1、使用持续负压吸引后可以代替一部分静脉回流,从而为皮瓣的存活提供了可能,末端负压持续吸引优于近端持续负压吸引。2、末端持续负压吸引及近端持续负压吸引可以有效减少皮瓣静脉淤血时的坏死面积,末端负压持续吸引优于近端持续负压吸引。3、皮瓣静脉淤血后会伴随新生血管的形成,负压吸引有利于新生血管形成,末端负压持续吸引优于近端持续负压吸引。4、末端持续负压吸引救治静脉淤血皮瓣的机制是旧管路保留,侧枝循环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