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典国际贸易理论假定贸易主体内部均质且协整,在简化了分析的同时,与现实的差距越走越远。同时,贸易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器,往往被过多的引向国际视角,国内情况的深入挖掘被大大忽略了。作为影响国内区际间分工和贸易便利度的重要因素,区际贸易壁垒自身演变的规律及其与地区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样子?其中内在的机理又有哪些?本文立足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统计数据,尝试应对以上问题进行解答。 本文主要分三个步骤进行展开。首先,应用“H(istory)-A(ctuality)-R(elation)”方法,借鉴Poncet(2002)、钟昌标(2002)、樊刚(2003)等人的研究,对中国上世纪末区际分工、贸易的状况及地区国际竞争力进行回顾和总结的基础上考察了区际贸易壁垒和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区际贸易壁垒有下降的趋势,东部的贸易壁垒低于中西部,沿海和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对于地区市场化改革推动的竞争力提升作用不再明显。中国的国内市场一体化在动态条件下并不具备走向更糟的条件,“空间合成谬误”会在时间坐标轴上转化为“合成正确”。因此,“N-A-P”难题(或者Border Effect Puzzle)在中国问题上得到了解决。 然后,应用“E-G”机制分析方法,分别从微观企业层次和宏观制度环境层次解释了区际贸易壁垒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微观方面,区际贸易壁垒通过影响企业成本控制,阻碍企业最优规模的实现,并对产业集聚的发生造成随机性影响。同时,产业间层次上的制成品贸易壁垒比重大于要素贸易壁垒,而制成品相对要素的区际贸易壁垒(无论产业间还是产业内层次)有下降的趋势。宏观方面,政府行为对于区际整合有着重要影响,财税制度和规制建设在转型经济中对地方分割等影响经济增长的众多方面造成影响。 文章最后结合前文分析结果提出了些许政策建议,力求对影响国内经济疏通机制的政府行为提供参考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