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夏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于1917年在宁夏灵武出土,后几经周折辗转入藏于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是现存世的元刻本西夏文大藏经实物之一,目前尚无人对其做全面的整理与研究。本文选取该文献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基于其保存较为完整,更主要的是它作为佛教“三藏”之一的论,前人从未涉足过。因此,对其进行整理研究具有极大的佛学研究意义。当然它作为一份译自于汉本佛经的西夏佛教文献,对于西夏译经特点以及西夏语言文字研究乃至文献校勘学研究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全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章,绪论。首先,是对本卷佛经的出土及流传和收藏情况作了简要介绍。其次,结合《中国藏西夏文献》叙录和《西夏文佛教文献目录》分别对本卷佛经和现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的西夏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三的详细情况作了介绍。最后,叙述了本卷佛经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案。第二章,《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及其西夏译本。第一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简介,分别介绍了《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的作者、成书原因及主要内容和汉本译者的一些情况。第二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的西夏译本,确定了西夏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的翻译、校勘和刻印年代,并简要介绍了其版本特征。第三章,西夏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卷五释文。本章为论文主体部分,释文只作夏、汉对勘,不作翻译,另加注释说明。释文包括四个部分,即原文录文、对译文、汉文底本及注释说明。原文录文、对译文均不作断句,不加标点。原文中的残缺字、异体及讹体字,录文中首次出现者,予以改正并出注说明,再次出现者,直接改正,不再出注说明。对译文与原文录文相对照,进行逐行对译。对译中可以找到与汉文底本相对应的语词时尽量按照汉文底本对译,其余的则进行逐字对译。注释部分包括对西夏文原文的校勘说明及对部分词语、佛教术语和特殊语法现象的解释。词语解释主要依据《夏汉字典》,其中《夏汉字典》中有明确解释者,不再重复列出。注释所依据文献主要为《夏汉字典》所引文献,引自于其它文献者,将会出注说明。第四章,结语。本章是对前一章所发现问题的总结和初步探索。第一节:西夏文《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的翻译风格,考察了本文的翻译风格。发现该文的翻译主要以直译为主,但也有部分采取灵活转述的方式。原因可能就是《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作为佛经中义理深奥、最为难懂的论,没有相当佛学造诣的人无法做到用自己的语言或人们易于接受的方式对原经进行翻译。所以大多采取逐字对译的方法进行翻译,只有少数贴近实际生活的词汇可以做到灵活转译。第二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的语言学研究,这一节主要探讨了第三章中新出现的一些语言材料,考察了一批新出现的词汇及其用法,另外补充了一些词语的新用法,还对该文献中出现的一些并列复词(包括同义并列复词和正反并列复词)作了探究。第三节:《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中的佛教术语,对本文中出现的佛教术语进行了解释与分类考察,发现《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中佛教术语的翻译基本上遵循汉文底本(玄奘译本),只有个别有所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