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里茨·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主要包括审美价值论、审美经验论和审美意味论,价值是贯穿其中的基础。 鉴于价值论美学是他的第一个目标,本文主要从早期现象学“慕尼黑学派”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价值论美学的趋势来看待盖格尔的现象学美学在审美价值上的研究,又从英加登、杜夫海纳的现象学美学成就来对照分析盖格尔的价值论的局限。盖格尔从胡塞尔的现象学借鉴了本质直观的方法,运用到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以期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客观主义与当时心理学研究的主观化,追求一种正确鉴赏艺术作品的态度方法。这就是针对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研究,因为它同时确保了审美现象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也就是研究对象的科学性。 由价值引出的中心范畴“审美意味”可以看作是意向性在审美意识中的扩大,与审美价值相对应又涵盖了价值,是审美价值在主体的深层内在引起的精神体验。审美意味与三种基本的艺术价值成分:形式价值、模仿价值与积极内容价值中的第三者相对应,是自我的生存体验,通向超越的人格信仰。这个概念体现出盖格尔从现象学到生存论的过渡,同时也带有古典人性论的痕迹。晚期的生存哲学和现象学美学并列于盖格尔治学的终端,并且相互渗透。 盖格尔的审美经验论以区分愉悦与享受、清除非审美的感受主义为特色。他以反对心理学美学忽视价值为初衷,对各种错误对待价值的研究方法和审美态度进行了分辨纠正,提出了以人格精神为主、经验意识为辅的审美经验论。虽然带有未完成的缺憾,但是盖格尔的美学以其深度和启发性在现象学美学和生存主义美学上占有一席之地。本文从盖格尔、英加登到杜夫海纳的变化发现了现象学美学从价值论到作品本体论再到存在论的转变。 本文试图梳理盖格尔审美价值论、审美经验论和审美意味论之间的脉络,探讨盖格尔美学的不变内核与最终的生存论走向,穿插比较了盖格尔审美价值、审美经验观点与英加登、杜夫海纳等的异同,用盖格尔所推崇的雅斯贝尔斯等人的生存主义去解读他未完成的生存哲学,给盖格尔在20世纪初西方美学转变中做一个恰当的定位。关于他从现象学过渡到生存主义的美学全貌是本文力图达到的目标,另外将盖格尔与两位现象学美学大家比较、从现象学美学化的历程来看待他,也是本文的新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