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论的互联网金融有效监管对策探究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k119119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云计算、移动支付、搜索引擎和即时通讯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促使互联网与传统金融行业结合,形成了新的“互联网+金融”业态。基于大数据背景,“互联网+金融”这一新业态快速发展,然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处于一个先发展后规范的状态,于是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繁荣的背后,诱发出许多问题。在过去的2017年里,e租宝、非法集资、卷款跑路,监管等关键字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互联网金融问题日益凸显,截至2018年3月,互联网金融已经在政府报告①中连续五次被提及。互联网金融从2014年到2018年历经了“促进发展—规范发展—警惕风险—健全监管”这几个阶段,政策导向从鼓励发展转向到规范发展,由此可以发现中央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越来越重视。
  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使其成为我国金融体系的一支重要力量,构建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势在必行。目前我国有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政策法规不断更新,包括《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等。但与目前我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相比,相关监管体系在法律法规、立法层级以及平衡创新监管等重大问题上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现有关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大多数文献研究主要是针对互联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描述性分析,然后单一地对监管提出对策建议,而忽略了监管当局和互联网金融创新企业会因为一方的行为来影响另一方的行动选择,互联网金融创新主体与金融监管部门都会考虑对方的决策行为来制定各自策略,形成“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的动态博弈过程。基于此,本文将构建监管当局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企业的博弈模型,利用动态博弈分析得出结论,为监管建议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本文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分别对论文选题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文献、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和本文的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进行了综述,理清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首先对研究对象即互联网金融进行概念上的界定,接着从宏观上概述了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探究出互联网金融发展乱象是由于监管不足造成的,进而提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以及监管必要性。
  第三部分从我国最突出的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新兴模式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我国金融监管机构颁布的《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这类监管法律法规对互联金融主要模式的监管进程进行了较全面分析,总结归纳出我国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政策监管的问题成因。
  第四部分对英美两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模式、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梳理,对比研究其互联网金融监管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探究有一定启示作用。
  第五部分利用多个博弈模型对互联网金融监管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影响互联网金融有效监管的因素,为监管体系的设计提供明确的思路。首先建立监管部门与互联网金融创新企业之间的博弈,双方都会考虑对方的决策行为来制定各自策略,从而形成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博弈得出互联网金融创新企业是否选择合规经营与监管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关。其次建立监管部门间的博弈,发现分业监管、合作监管的成本造成了监管空白。
  第六部分归纳总结出前文研究结论,提出加强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几点对策建议:第一,明确监管主体,促进监管统一;第二,强化监管协调机制,避免监管重复与空白。第三,完善金融机构内部治理,健全金融同业自律机制。第四,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第五,加大网络交易违法处罚力度,遏制金融创新企业违规经营的行为;第六,加快信用共享机制建设。
其他文献
本文研究了江浙沪城商行2010至2015年的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主要贡献有:第一,选取江浙沪地区的城商行为研究对象,对各城商行经营效率的研究更深入;第二,研究区间为2010至2015年,适应了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第三,在传统DEA模型的基础上引入“理想DMU”和Malmquist模型,实证方法相对比较创新。本文对江浙沪城商行2010至2015年的经营效率进行了DEA二阶段研究,并深入分析了各城商行的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行业的发展关乎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金融业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已呈现以银行业为核心的基本格局。中国银监会于2009年印发《关于中小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市场准入政策的调整意见(试行)》的通知(以下简称“143号文”),放松了对我国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设立异地分支机构和跨区域经营的市场准入限制。跨区经营作为银行一种重要的发展战略,不同类型和规
学位
并购重组作为资本市场中有效的资源优化配置手段,2015年中国发生的并购事件多达6,976起。在收购的过程中,主要的支付方式有现金支付和权益支付。根据控制权理论(ControlHypothesis),与现金支付相比,权益支付具有对主并公司控股股东控制权稀释的作用。根据优序融资理论(PeckingOrderTheory),由于权益支付具有更大的成本,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优先选择现金支付。然而,选择采用权益
学位
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家庭面临的金融投资决策越来越多,这也对家庭的金融知识做出了更高的要求。金融知识有助于家庭做出更优的投资决策,实现更好的金融福祉。然而,当前我国国民的金融知识掌握水平不容乐观。从我国居民参与股票市场的情况来看,部分家庭采取完全规避风险的策略,不直接或间接配置任何股票资产。而有的家庭则一味地追求高收益,盲目跟风投资,不讲求投资策略,追涨杀跌,
学位
截至2017年11月,我国债券市场总余额达73.9万亿人民币,为全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第三大债券市场。而信用评级机构,凭借其专业的信息搜集、分析和处理能力,在信用债券市场中承担的职能为向市场提供与债券发行人和所发行债券违约风险相关的信息。然而,目前我国债券信用评级市场呈现出的一些特征(如市场集中度高、信用评级整体较高、信用评级的调降多表现为“断崖式”下降、信用评级对实际发生的债券违约事件预警有限等
学位
并购活动作为众多企业资本运作和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也是企业获取规模效益和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战略行为。而近些年来,我国并购市场也发展迅速,公司并购交易日趋活跃,无论是市场内整体还是单个上市公司,并购交易频率都明显提高。例如启迪桑德(000826)在2009-2016年共8年间进行了16起成功的并购,虽然近两年并购市场有所收紧,但据万得金融数据终端统计,2015年曾是并购的大年,境内并购交易数量达596
学位
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有关现金流操纵相关文献资料,从现金流操纵的概念和存在性、动机、手段、影响、计量方法等五个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了归纳,并进一步细化回顾了有关现金流操纵的信用评级动机及现金流操纵与信用评级、债券融资成本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学者们对于现金流操纵的存在性、动机和手段的研究为基于信用评级动机的现金流操纵行为的存在性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还进一步研究了现金流操纵行为的影响,分析评级机构和投资者
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金融机构的业务也越来越复杂,金融竞争不断加剧。面对竞争压力,根据国外金融机构的历史经验,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并购活动越来越频繁,因为并购活动可以降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交易成本,分散其经营风险,提高其利润,从而实现其竞争能力的提升。当前时期,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与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并购的理论研究和文献资料尚处于起步阶段,与
学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贷资产证券化能够提高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功能和风险分散功能使得其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发展。我国2005年开始试点发行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后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暂停,自其从2012年在我国重启后,在政府的推动下,获得了快速发展。本文尝试对信贷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实际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使人们在信贷资产证券化在我国发展的前期,就对其可以提高流动性的功能有前瞻性的了解。在丰
学位
近年来,随着我国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与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加之我国金融体系与国外的接轨,更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使得我国的金融市场的组成变得更为复杂,金融市场的构成也更趋于多元化与运行的复杂化,导致金融市场的预期收益变得很难预测。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作为衡量预期收益的一个重要指标,其波动与关联对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的股票市场和银行同业拆借市场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其规模和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