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平王东迁后,王政不行,中原各国征伐不断,以争霸为主题而开展的邦交活动成为了春秋时期大国扩张的常态,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晋为协齐抗楚,同鲁国开展了一系列的邦交活动,双方颇为相似的地缘政治环境、礼乐文化传统以及同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使得两国在建交后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友好往来,晋也由此完成了此前的战略部署,长期保持着对楚的优势。因此,晋鲁邦交关系对于促进晋鲁两国的发展以及推动春秋时期的历史走向都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王东迁后,王政不行,中原各国征伐不断,以争霸为主题而开展的邦交活动成为了春秋时期大国扩张的常态,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之下,晋为协齐抗楚,同鲁国开展了一系列的邦交活动,双方颇为相似的地缘政治环境、礼乐文化传统以及同为华夏民族的认同感,使得两国在建交后维持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友好往来,晋也由此完成了此前的战略部署,长期保持着对楚的优势。因此,晋鲁邦交关系对于促进晋鲁两国的发展以及推动春秋时期的历史走向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研究晋鲁邦交还能够对两国的历史以及春秋邦交问题研究添加新的内容。第一章对晋鲁建立邦交关系的背景进行了论述。首先从地缘关系角度对晋鲁建交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文公时期的晋国出于对外扩张的需要,进行了相应的战略调整,为与楚争霸,极力拉拢齐、鲁两国,而鲁国也审时度势地加入到了晋国同盟之中,最终晋国完成了对齐的弧形包围,也构筑起了晋鲁两国基于地缘关系的联盟体系。第二则是最为重要的政治因素对两国建立邦交关系的影响。晋称霸前,华夏各国遭遇到了来自楚国的威胁,楚国的功利主义政治信条显然不符合各国的利益,在此背景之下,奉王室为正统的晋国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步形成抗楚联盟,不堪楚国重压的鲁国也就此同晋建交。第二章对晋鲁邦交关系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考察。践土之盟后晋鲁正式建立了邦交关系,双方在晋文襄时期保持了一个稳定上升期;晋灵公即位后,因晋国君臣的不作为,直到鞍之战,晋鲁关系事实上处于一个频繁变动的时期;鞍之战后一直到晋平公早期,由于此前晋景、厉、悼三代的运营,晋国重新取得了对楚的优势地位,同时将齐国纳入到了同盟之中,因此这一时期晋鲁关系进入蜜月期;晋平公之后,晋国内部异姓卿族斗争加剧,已无心争霸,晋国同盟随之逐步解体,而鲁国也适时地加入到了齐国主导的联盟之中,晋鲁两国的邦交关系也降至冰点。末了本文对清华简《系年》所记载的有关晋鲁邦交史事进行了整理分析。通过与传世文献《左传》相对比,进一步论证了一些重大事件对晋鲁邦交关系产生的深远影响。第三章梳理了晋鲁两国的交往方式。主要有助战、会盟、使者往来、媵妾四种。战争是晋国推行其扩张政策最为直接有效的手段,而作为晋国盟友,鲁国几乎参与了春秋中后期晋国主导的大部分战事。会盟则是晋国为讨伐不忠以及巩固战果而展开的邦交活动,鲁国也先后多次与盟。晋鲁之间的使者往来则属于朝聘礼的一种,当时奉行霸主政治,因此以礼乐立国的鲁国自然将事晋作为其对外邦交活动的重点。媵妾是晋国基于现有的婚姻制度同鲁国开展的一种特殊邦交活动,在促成宋鲁和解的同时也重新巩固了以晋国为主导的抗楚联盟。第四章从三个方面揭示了影响晋鲁邦交的因素,包括国家利益,国家实力以及礼乐传统。国家利益是晋鲁两国建立邦交关系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晋与鲁建交的最终目的还是以协齐抗楚为主,因此晋国在其核心利益上多次对鲁国首鼠两端。国家实力则是制约晋鲁邦交稳定开展的重要因素,晋国内部矛盾缓和则国家力量集中,便有余力来保护鲁国,而一旦晋内部卿族相互倾轧,国家力量被分散,无心对外事务时,失去保护的鲁国随即叛晋。礼乐传统是晋鲁邦交过程中需要遵守的基本政治原则,晋鲁两国都需要根据既有的礼乐传统来维持现有的邦交往来,相应的礼乐文化秩序也影响了两国邦交政策的制定。纵观晋鲁邦交,从城濮之战两国初步建立邦交关系到夹谷之会鲁最终叛晋即齐,可以看出晋鲁关系并非是不变的,而双方在这一时期开展的一系列频繁邦交活动所遵循的政治文化传统却是相对稳定的,这一极具时代特色的现象能够为解答春秋时期邦交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张宸是清初诗坛上身份较为特殊的一位作家。他虽然生于明而仕于清,但他既不属于遗民,也不属于贰臣;他所官之中书舍人,虽不为显贵,但在当时也的确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文作品虽大有可观之处,但其受关注程度却不高,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其人其作几乎已被人们所淡忘。总体而言,张宸的诗文作品保存完好、内容丰富、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与史料价值,应该得到学界的关注和研究。本文以文本分析法为基础,通过精读细读
地方师范大学是区域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助推力量,各地方师范大学为基础教育培养并输送了大量优质师资,促进了地方基础教育的发展。地方师范大学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其初心与使命是培养优质师资,而地方师范大学的蓬勃发展与大学中各院系机构密切相关,离不开各院系机构的支撑保障。但目前我国地方师范大学中院系机构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地方师范大学办学水平的提升,不利于其高质量地发展。新时代背景下
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在今天的推进与发展,就是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框架系统的形成,就需要老师以专业视角去重视教育与培养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建立个人的终身核心素养,从而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及其培养要求。随着核心素养新理念的提出,新时代下,交互式教学的模式发展也有了新的背景。在新课程改革研究中
社会生产生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而迎来了巨大改变,网络媒介的不断创新发展,为不同的交往类型赋予了更加丰富的内容,也使大学生的网络交往更具时代特征,为大学生的发展进步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基础。时代背景的发展与变化纵然使人欣喜便捷,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的本质与人发展的需要并没有变,透过纷繁复杂的交往表象之下探寻交往的本质,需要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对于大学生的网络交往进行分析探究。在马克思交往理论视域下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四大部分: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以及社会责任。其中稳态与平衡观始终是在生命观念理论教学中广泛研究的重要核心观念之一,体现生命系统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主要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稳态与平衡观体现的是学生对生态学、系统学理论等相关基本领域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正确认识其内涵,能够使学生对生命观念的概念体系有较为系统的理解,因
宝卷是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一种说唱文本。元杂剧《窦娥冤》从东海孝妇故事改编而来,之后又被各种通俗文学形式不断改编,在民间深受百姓喜爱。清末及民国时期出现了很多关于窦娥冤故事题材的宝卷文本,在南北地区广为流传。本文以“窦娥宝卷”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搜集整理的相关宝卷文献,从宝卷的版本、宝卷对戏曲的改编以及宝卷蕴含的民间文化方面对“窦娥宝卷”进行分析,最后着重论述以“窦娥宝卷”为主
都市有着特定的空间结构和发展轨迹,其内部的街道、民居、寺庙、学校等文化事象既亲历了城市的繁华盛世,也目睹着城市的萧条衰败,随着都市化建设得到发展和演变,进而沉淀出一幅完整的都市风貌。祁县昭馀古城历史上曾两次迁址,在现址定城之后,塑造出独特的纱帽空间形制,并形成悠久的历史文脉,总体呈现出较为稳定的民俗风貌。当下,随着1984年“古城保护”计划的实施和1994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成功申报,传统古城的都
长期以来,我国都是全球主要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以及进口国,2020年我国棉花生产量、消费量以及进口量分别占世界总值的25.41%、33.7%和24.7%。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国内经济运行压力较大,国内棉花需求量降低致使棉花价格下降,但随着新冠疫情好转以及经济形势复苏,棉花价格开始出现上涨的趋势,形成了 V型反转走势。2021年初新疆棉事件持续发酵,引起国内对于棉花产业的高度关注。棉花在我国的
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文章着眼乡村环境空间设计,秉持“旅游搭台、经济唱戏、文化赋能”的理念,提出结合乡村发展特色,开展特色旅游,从总体规划、空间结构规划、专项规划三个方面,探析构造宜居宜游、绿色生态、文化传承的特色旅游型乡村空间,实施开发乡村特色旅游项目,促进乡村全面复兴,完成乡村产业的转型和升级,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目的。
“社会责任”是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而生物学社会议题是由于生物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等。由于受个人经验、生活背景、价值观念等影响,人们对这些社会议题往往持有不同的观点。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对社会议题的探讨有助于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培养决策能力和道德观念。本文研究的内容是如何应用生物学社会议题培养高中生的社会责任素养,目的是探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