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大部分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需要依靠手术治疗才能长期存活,其中多数为外科开胸手术。然而,外科开胸手术后患儿需要忍受打开胸腔的巨大痛苦。术后疼痛对于先心病患儿可造成一系列近期和远期不良影响,应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但目前国内对先心病患儿术后疼痛的关注不足。临床工作者可以通过及时、规律、准确地评估,掌握患儿术后疼痛的变化规律,并为之后的疼痛预防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考虑到室间隔缺损为非紫绀型先心病中的代表病种,故有必要深入探讨室间隔缺损学龄前儿童术后疼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目的:描述3-7岁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三天内(日间时段)疼痛现状及变化规律;探讨3-7岁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描述性研究,便利选取北京市阜外医院室间隔缺损学龄前儿童144名。研究者在患儿术前结合家长提供的信息与病历填写一般资料调查表、疾病资料调查表;研究者记录患儿术后三天的日间时段(8am-8pm)每天7个时点(每次评估间隔2小时)、三天共21个时点的疼痛状况,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法让患儿进行主观疼痛评分,采用FLACC量表对患儿进行客观疼痛评分;采用术后治疗调查表记录患儿术后经历的医疗护理操作与镇静镇痛类药物的使用。结果:①室间隔缺损学龄前患儿主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在术后第一天的8am、10am两个时点均为6分;12n时主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下降至4分;2pm、4pm均为8分,达到术后第一天患儿主观疼痛评分的最大值;6pm、8pm两个时点均为4分。患儿主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在术后第二天的8am、l0am两个时点为6分,与术后第一天相同时点持平;12n、2pm两个时点主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下降至2分,相比术后第一天相同时点下降幅度大;但4pm时主观疼痛评分中位数又回升至4分;6pm与8pm的主观疼痛评分中位数再次下降至2分。患儿主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在术后第三天的8am为2分,其余六个时点均为0分。②室间隔缺损学龄前患儿客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在术后第一天的8am、10am、2pm、4pm四个时点均为4分,12n为3分,6pm与8pm均为2分。患儿客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在术后第二天的8am回升至3.5分,10am为3分,12n、6pm与8pm均为1分,2pm与4pm均为2分。患儿客观疼痛评分的中位数在术后第三天的七个时点均为0分。③患儿术后第一天8am至术后第二天4pm共12个时点的主观疼痛评分与相应时点的客观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r=0.71~0.86,P<0.01);术后第二天6pm至术后第三天4pm共8个时点,以及术后第三天8pm的主观疼痛评分与相应时点的客观疼痛评分均呈正相关(r=0.35-0.67,P<0.01);术后第三天6pm的主、客观疼痛评分不相关(r=-0.042,P>0.05)。④室间隔缺损学龄前患儿术后主观与客观疼痛评分有显著性差异,且主观疼痛评分高于客观疼痛评分(P<0.01)。⑤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年龄、术后经历的医疗护理操作、不同室缺部位、不同手术切口部位、既往有无手术史、外伤史或住院史是患儿术后疼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学龄前儿童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疼痛明显,中、重度疼痛发生率较高。患儿术后疼痛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改善,术后第一天是术后疼痛的高峰时段,术后第二天是术后疼痛下降最为显著的阶段,但个别医疗护理操作会导致术后疼痛的反弹,至术后第三天患儿术后疼痛基本缓解。护理人员应应用正确的方法连续评估患儿疼痛,从而了解室间隔缺损学龄前儿童术后疼痛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据此及时预防与调整缓解疼痛的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等帮助患儿减轻术后疼痛,同时也提示后期研究应致力于探索减轻患儿术后疼痛的有效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