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6月到2006年7月,2007年4月到2007年8月在北京小龙门地区对洞巢鸟类的群落结构和繁殖生态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洞巢鸟类群落的物种组成
在洞巢鸟类群落结构的调查工作中共记录到洞巢鸟类21种,隶属于3目8科,其中黄腹山雀和黑头鳾为中国特有种。记录的洞巢鸟类中雀形目鸟类最多,占总数的80.9%,而雀形目中又以山雀科鸟类最多,共计5种,占统计到的洞巢鸟类总数的24%。从居留型来看,留鸟和夏侯鸟是洞巢鸟类群落的主要组成者。野外工作统计到的洞巢鸟类留鸟型有10种,夏侯鸟型有10种,各占总数的47.6%,而旅鸟仅占4.8%。从食性来看,发现野外工作统计到的洞巢鸟类全部为居林型食虫鸟类,在食物链上位于同一营养级。从鸟类的地理型进行分析,发现21种洞巢鸟类隶属于3种类型:古北种(10种)、广布种(8种)、东洋种(3种),主要由古北界种类组成(占47.6%)。对21种鸟类利用的洞巢研究发现,其中有16种鸟类主要以树洞为巢,有4种鸟类以土洞或者缝隙为巢,有1种鸟类可以广泛利用多种类型的洞巢。
2、种群数量
在2007年4月到2007年7月,在小龙门地区、百花山地区和松山地区进行了洞巢鸟种群数量调查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北京地区黄腹山雀和褐头山雀具有明显数量优势,其次是北红尾鸲、普通鳾和大山雀。在小龙门地区,种群密度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腹山雀(123.00只/km2)、褐头山雀(82.24只/km2)、北红尾鸲(44.45只/km2)、普通鸭(43.93只/km2)、大山雀(32.04只/km2)、白眉姬鹟(29.97只/km2)、冕柳莺(23.26只/km2)和大斑啄木鸟(17.05只/km2)。
3、群落多样性
本研究采用Shannon-Wei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对洞巢鸟类群落进行多样性分析。小龙门地区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为2.36,均匀性指数为0.78,洞巢鸟类总密度为4.71只/ha。对小龙门不同生境类型的鸟类群落进行分析,发现公路生境多样性指数最大,落叶阔叶林次之,针阔混交林的多样性指数最低;公路生境的均匀度指数最大,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的均匀度指数较小;公路生境所有的物种数最小,落叶阔叶林的物种数最大,针阔混交林所含纳的物种数仅略高于公路生境;针阔混交林承载的鸟类密度最大,落叶阔叶林次之,公路生境的鸟类密度最小。
4、繁殖生态方面
2006年6月到2006年7月,2007年4月到2007年7月在小龙门地区监测洞巢鸟类的繁殖情况,一共发现79个繁殖巢,其中39个是自然巢,40个是人工巢箱巢。其中白眉姬鹟、褐头山雀、普通鳾和大山雀的人工巢箱巢和自然巢的数目分别是6和4,12和3,5和5,7和7。在工作期间发现黄腹山雀3巢,均为土洞巢。
记录鸟类产第一枚卵的时间:褐头山雀12巢中最早产第一枚卵是在4月22日,大山雀8巢中最早产第一枚卵是在5月8日,两者在最早产第一枚卵的时间上相差16天。白眉姬鹟8巢中最早产第一枚卵的时间是5月29日;而根据王宁的研究,黄眉姬鹟最早产第一枚卵的时间是5月18日,相比黄眉姬鹟比白眉姬鹟早11天。普通鳾的最早产卵时间为5月1日。
记录洞巢鸟类的窝卵数:褐头山雀的平均窝卵数为7.3±0.9(6-9,n=12),大山雀的平均窝卵数为6.5±3.2(1-9,n=8),普通鳾3个巢的平均窝卵数均为6.0±0.0(n=3),白眉姬鹟的平均窝卵数为5.5±0.9(4-7,n=8)。在统计繁殖参数的31巢中是6巢是人为破坏,使得繁殖中断;4巢是由于天敌的捕食而失败;一共繁殖成功19巢。
5、人工巢箱
2006年底悬挂的50个人工巢箱有23个被利用。在23个被利用的人工巢箱中有5个巢箱被利用了两次,这五个巢箱共繁殖成功7巢,其中有3个巢箱的两次利用均繁殖成功。总计50只巢箱中入住鸟类28巢,繁殖成功17巢,巢成功率为67.1%。
2006年底悬挂的50只人工巢箱共有6种鸟类入住。入住的鸟类主要为褐头山雀、大山雀和白眉姬鹟。褐头山雀使用巢箱的比例最大,为20%,其次是大山雀和白眉姬鹟,各自使用比例均为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