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荀子认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礼”维系社会的秩序和安定,“师”承担着“礼”的传承和传播,没有“礼”的社会将会变得混乱不堪,失却秩序;没有“师”的社会,“礼”将无法为世人所知。可见“礼”与“师”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更强调了“师”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华文明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教师作为文化的承载者和传播者,于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明清时期小说中的教师形象为研究对象,运用历史研究法、文献法、分类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明清时期小说家笔下的教师形象进行探讨:第一章主要对古代教师形象进行概述。首先,概述教师形象在小说中出现的历史渊源与文学渊源;其次,以师道盛衰为线索梳理明清以前小说中的教师形象;最后,分析明清时期教师形象在小说中大量出现的内外部原因,主要从国家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大众审美趣味的选择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二章共分四个小节探讨明清时期小说中的教师形象。第一节从政治层面剖析教师形象,主要通过科场和官场两个视域;第二节关注小说中教师的婚姻和爱情,主要对才子佳人等情系小说、志怪类小说和世情小说三类小说中的教师婚恋状况作对比,并探析其成因;第三节分析世俗经济层面的教师,主要从教师的社会交往、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分析;第四节论述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主要从教师的教学形象、教学行为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教师形象典型性的确立。明清时期的小说对存在于教师群体的职业性格、职业心态、性别文化人群进行了艺术加工,使教师群体的性格、心态等得以典型化,成为典型人物。这种典型性的确立容易使人们对教师职业群体的整体印象形成定势思维,使明清时期的教师阶层附加上特定的含义,并逐渐成为教师文化的一部分。第四章小说家塑造教师形象的动因探析,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在塑造过程中不仅会受到外在因素影响,如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氛围等,还要受创作者主观心态的制约。这里将分析和阐述三种主要的创作心态:包括小说家的务实心理、娱乐态度和批判精神,在小说中教师形象上的折射和渗透。结语部分总结古代教师形象终结的原因和表现。在清末西方思潮传入的背景下,我国的近代教育开始萌芽,学制的转型和科举的废除两大举措,使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古代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教师阶层而言,他们从教学内容到人生价值观念都表现出与此前不同的时代特征。因此,本章对古代教师形象的终结及其在小说中的表现略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