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农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长期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农业生产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农业落实“两山”理念和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体现。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对农业绿色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先进的生产技术、资本投入,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农村劳动力外流、耕地减少等问题。研究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对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按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明确研究内容;其次,基于理论基础,剖析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机制;再次,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熵值法和SBM-GML指数法分析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深入探索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特征;(2)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经济带内部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格局,农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农业技术效率对其存在抑制作用;(3)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游地区次之,而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从分解指数来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的,对农业技术效率则存在抑制作用;(4)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完善和创新土地制度、推动生态城镇建设等,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财政支持体系、强化农业抗灾减灾体系建设、激发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农业国际贸易格局等,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按照“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对策研究”的基本思路,首先,梳理了国内外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文献,明确研究内容;其次,基于理论基础,剖析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基本内涵及其影响机制;再次,构建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分别运用熵值法和SBM-GML指数法分析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时空演变特征;最后,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深入探索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不断上升,呈现“下游高中上游低”的空间特征;(2)2005-2018年,长江经济带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波动性上升的趋势,经济带内部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空间格局,农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动力,农业技术效率对其存在抑制作用;(3)从整体来看,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新型城镇化发展对农业绿色生产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但影响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上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中游地区次之,而下游地区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从分解指数来看,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进步实现的,对农业技术效率则存在抑制作用;(4)提出对策建议: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完善和创新土地制度、推动生态城镇建设等,促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强化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促进作用;建立健全农业绿色发展财政支持体系、强化农业抗灾减灾体系建设、激发绿色农业科技创新活力、加快构建农业国际贸易格局等,激发农业绿色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