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患者在内镜治疗基础上服用螺内酯对再次发生出血的影响,探索疗效更加明确、医疗更加安全的治疗方案,以降低曲张静脉再出血发生率,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对420例于200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北京地坛医院确诊为肝硬化并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且接受内镜治疗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按照患者内镜治疗后是否联合使用螺内酯分为两组:观察组(应用螺内酯组)167例和对照组(未用螺内酯组)253例。对两组的一般临床资料、再出血发生、生存结局、不良反应发生及各项检查检验指标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探讨螺内酯对预防肝硬化曲张静脉再出血发生的效果。结果1两组间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该研究平均随访时间为(10.90±5.21)个月,总体的再出血率为82.14%(345/420),其中观察组总的再出血率为71.86%(120/167),对照组总的再出血率为88.93%(225/253),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00,P<0.001)。进一步对两组间迟发性再出血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再出血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28%vs 74.47%,χ~2=11.38,P=0.001),但对两组间早期再出血情况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8%vs 11.46%,χ~2=0.37,P=0.542)。3在该研究的420例研究对象中,使用螺内酯治疗者发生再出血的比例(71.86%)低于不使用螺内酯者(88.93%),与不使用螺内酯者相比,使用螺内酯者发生再出血的相对危险度为0.81(95%CI:0.728-0.897,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螺内酯治疗者发生迟发性再出血的比例(62.28%)低于不使用螺内酯者(74.47%),与不使用螺内酯者相比,使用螺内酯者发生迟发性再出血的相对危险度为0.80(95%CI:0.702-0.92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螺内酯治疗者发生早期再出血的比例(9.58%)低于不使用螺内酯者(11.46%),与不使用螺内酯者相比,使用螺内酯者发生早期再出血的相对危险度为0.84(95%CI:0.469-1.490,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治疗后两组间各项化验指标进行比较,观察组的RBC(3.65±0.95vs 3.28±0.93,t=3.88,P<0.001)、TP(61.65±17.02 vs 60.58±11.20,t=0.97,P=0.040)、ALB(35.37±8.89 vs 34.99±9.38,t=1.77,P=0.047)、PAB(92.93±54.73 vs90.19±64.80,t=2.52,P=0.012)高于对照组,INR(1.16±0.35 vs 1.19±0.33,t=5.19,P<0.001)、Dpv(10.36±2.08 vs 11.70±2.96,t=7.03,P<0.00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WBC、PLT、HGB、A/G、TBil、DBil、TBA、ALT、AST、ALP、GGT、LDH、PT、Ts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对两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χ~2=0.08,P=0.778)、腹泻(χ~2=0.51,P=0.476)、心律失常(χ~2=0.14,P=0.708)、高钾血症(χ~2=1.41,P=0.234)不良反应及死亡情况(χ~2=0.006,P=0.937)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经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应用螺内酯可以降低食管胃底静脉发生再出血的机会,尤其是迟发性再出血的发生。2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后应用螺内酯可以改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及前白蛋白的含量水平,缓解扩张的门静脉。3肝硬化静脉曲张出血患者接受内镜治疗应用螺内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病死率未发现增高。图1个;表10个;参13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