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思维预判断对无意识思维效应的作用

来源 :宁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h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Dijksterhuis等人提出无意识思维理论(Unconscious Thought Theory, UTT)。该理论将人类思维区分为意识思维与无意识思维。前者适合简单问题解决,后者适合复杂问题决策。一系列实证研究发现,与意识思维相比无意识思维更适合解决复杂任务,这被称为无意识思维效应。这一结论与传统“三思而后行”的意识思维占优的常识相悖。因此,无意识思维理论提出后,便引起了研究者们的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是,无意识思维效应是意识思维在线加工的结果,还是无意识思维的结果?  本研究从意识思维和无意识思维两者的关系出发,探讨了被试在意识思维阶段对目标任务开展的预先判断,对其随后的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  (一)意识思维阶段存在不同形式的预判断,根据是否做出具体决策分为“行为预判断”和“意向预判断”,它们对无意识思维具有不同的影响。在经典的无意识思维实验范式中,“意向预判断”不会影响无意识思维效应,而“行为预判断”则阻碍无意识思维效应。  (二)在决策任务中,意识思维阶段的“行为预判断”可能会破坏无意识思维的广记忆容量,减弱无意识思维效应;而“意向预判断”则不会影响无意识思维效应的出现。  (三)在创造性问题解决中,意识思维阶段“意向预判断”有利于无意识思维结果的浮现,而“行为预判断”则起阻碍作用。
其他文献
生涯不确定感对大学生而言是普遍而正常的现象。由生涯混沌论可知,人生发展与自我成长的历程,变化是常态,定格是暂态;很多事情都无法准确预测,也没有必要刻板地追求“确定”,但人们
专业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学,保证基本教学品质的必备条件。促进教师的专业知识发展,一直是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体育作为
我国有近八亿的农村人口,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以“农业、农民、农村”为主题的三农问题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国家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世纪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英语已成为国际间交流的必备工具,学习和掌握英语是21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英语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增加。  目前,小学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学校关注学生个体和个性,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及班级规模的相应变化。与之相适应的小班化教育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