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鱼类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为研究对象,在宁波西沪港浮式网箱中进行为期八周的摄食生长实验。探讨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水平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生长、体成分和饲料利用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初始体重(13.64±0.18)g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40%、45%、50%)和投喂频率(2次/天、1次/天)及其交互作用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蛋白质代谢反应的影响。养殖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E)均有显著影响(P<0.05)。在40%和45%蛋白质组,1次/天投喂的大黄鱼末体重和SGR均显著低于2次/天投喂组(P<0.05),而FCE则相反。在2次/天投喂时,45%蛋白质组的SGR显著高于40%蛋白质组(P<0.05),但与50%蛋白质组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50%蛋白质组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40%和45%蛋白质组(P<0.05)。在两种投喂频率下,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提高,蛋白质含量显著升高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P<0.05)。饲料的投喂频率和蛋白质水平对大黄鱼的肝脏指数(HSI)、内脏指数(VSI)和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投喂频率对肝脏的ALT和AST亦无显著影响。两种投喂频率下,肝脏ALT和AST均随着蛋白质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饲料蛋白质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大黄鱼的生长和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血清和肝脏中的ALT和AST、HSI、VSI、肥满度(CF)以及体组成的影响均无交互作用(P>0.05)。2.以初始体重(13.57±0.33)g的大黄鱼为实验对象,采用3×2双因子实验,研究饲料脂肪水平(9%、12%、15%)和投喂频率(2次/天、1次/天)及其交互作用对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R.)幼鱼生长、体组成和脂肪沉积的影响。养殖实验在海水浮式网箱中进行,养殖周期为8周。结果表明:投喂频率对大黄鱼末体重、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转化率(FCE)均有显著影响(P<0.05),而饲料脂肪水平仅对饲料转化率(FCE)有显著影响(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末体重和SGR均显著高于而饲料转化率显著低于1次/天投喂(P<0.05)。在2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对SGR和FCE没有显著影响(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SGR和FCE均显著提高(P<0.05),2次/天投喂组的大黄鱼水分含量显著低于而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1次/天投喂(P<0.05)。大黄鱼体粗脂肪含量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显著提高(P<0.05),然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水平未对鱼体粗脂肪含量产生显著影响(P>0.05)。大黄鱼的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肝脏指数(HSI)以及内脏指数(VSI)受到了饲料脂肪水平的显著影响(P<0.05),在2次/天投喂时,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随饲料脂肪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增加(P<0.05);而在1次/天投喂时,各个饲料脂肪组大黄鱼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HSI以及V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饲料脂肪水平和投喂频率仅对大黄鱼的生长、饲料转化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而对大黄鱼体组成、形态学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含量无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