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成书于两百多年前的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中里程碑似的代表作。至今,《红楼梦》仍以其广博而深刻的思想和极高的文学价值散发着永恒的魅力。如今,人们对它的关注和研究已远远超过作品本身。在《红楼梦》的海外译介方面,人们的研究焦点多集中于其英文译本。2007年至2009年间,德语全译本(共三册)面世,一经推出,便立刻成为《红楼梦》翻译界新的关注点。《红楼梦》的德译本现主要有两种:弗朗茨·库恩(Franz Kuhn)的德语节译本(1932年);史华慈(Rainer Schwarz)和吴漠汀(Martin Woesler)合译的德语120回全译本(2007-2009年)。本论文以《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两个德语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德国目的翻译理论的视角出发,对两个德语译本的翻译底本、译文书名、人名、谚语和诗歌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就翻译目的、目标读者、翻译纲要等非语言要素对两译本的异同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比分析,笔者认为,无论是库恩的节译本还是史华慈的全译本,其运用的翻译策略都是由各自的翻译目的决定的,两个译本所呈现的特色和差异性恰恰反映了不同时代下目标读者的阅读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