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烃类微渗漏具有普遍性、垂直性、动态性的特点。凭借烃类微渗漏诱发的微生物异常与下伏油气藏近垂直对应的原理,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取得了大量成功的勘探实践。然而,并非所有的烃氧化菌富集区都能垂直定位下伏油气藏,而且勘探实践中可能会采集到烃氧化菌富集的假象。因此,必须分析烃氧化菌富集的地质因素,确定微生物异常的成因,掌握如何获得有效的烃氧化菌异常。 分析了油气富集区与背景区土壤层中烃氧化菌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表明油气渗漏因素和土壤环境因素共同控制近地表烃氧化菌的富集,极端环境下土壤环境因素极易演变为唯一的主控因素,而不同的油气渗漏模式呈现出不同的微生物异常模式,土壤环境因素可以造成烃氧化菌富集的假象。因此,只有在非稠油、非低压油气藏上方,在相同或相近的地表景观条件下,相同采样深度且采样时间跨度小的基础上,采集到的由烃类微渗漏诱发的热成因烃专属氧化菌富集区,或者不存在浅层生物甲烷干扰的甲烷氧化菌富集区,才能有效指示油气的富集。而微渗漏与宏渗漏的识别更显得异常重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勘探实践,建立了烃类微渗漏与宏渗漏的地表地球化学识别标志,包括微生物指标与直接烃检测指标。宏渗漏多是烃氧化菌浓度异常点与烃浓度异常点在平面上呈线状分布,烃组分中除C1-C5外,可包含大量C6+,且烷烃/烯烃比值高;而微渗漏多是烃氧化菌浓度异常点呈散乱分布,烃浓度较低而无异常点,烃组分中主要为C1-C5,几乎无C6+,烷烃/烯烃比值极低。采用上述识别标志确定四川盆地镇巴区块龙王沟微生物异常带为宏渗漏异常,而长岭异常带为微渗漏异常。 应用油气微生物勘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台南-涩北地区展开实践。分析20cm深度处土壤的烃氧化菌浓度,结果表明土壤的高盐度抑制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全区的甲烷氧化菌浓度极低。在油气富集区上方受到季节性河流改造的土壤中发育微生物异常,未改造的土壤中甲烷氧化菌生长受到严重抑制,背景区则不发育微生物异常。气田上方相同采样点不同深度处土壤的盐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甲烷氧化菌浓度则逐渐增加,表明土壤盐度因素和油气渗漏因素主控了探区烃氧化菌浓度的分布,前者的控制程度甚至超过后者。若在三湖坳陷继续开展油气微生物勘探工作,采样深度必须加深至70cm~80cm,避开高盐度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