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净合流与人间佛教--以太虚大师为中心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uliangs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禅宗与净土宗是中国佛教中最具中国化特征的两大佛教宗派,亦是势力最为强大的佛教宗派,在现代中国,禅宗与净土宗依然是中国佛教的主流宗派。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既繁又简,简单来说,佛法虽有八千四万法门,然其皆同归一处,法门之别只因所遇根机不同而示现有别,禅、净本质上皆为中国大乘佛教之法,都是结合中国境况而诞生的中国化佛教派别,二者本属同根,故在“性”、“理”上存在诸多相同之处。但同时,禅、净在“事”、“相”上又有一些繁复的细微差别,对修行方式的要求各自不同,各具特色。因此禅、净的教理皆是佛应机施教的表现,本质相同但方式有别。禅宗与净土宗在成宗初期为保持本宗之理论纯正性而相互排斥、对立,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其内在所蕴含的相合之理,加之社会与佛教发展境况的变化,使禅、净逐渐走向合一,合流之趋势既是历史发展之必然,亦是中国佛教持续兴盛之必需。因此,在各代倡导禅净双修思想的高僧大德们对理论不懈的深入研究以及自身踊跃的尝试实践下,自宋明以来所兴起的禅净合流思潮逐步发展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于中国佛教发展历程中长期存在和延续,具大有可观之重要作用和意义。
  近代中国外敌入侵,社会动荡不安,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传统社会与文化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仁人志士报以救国之心发起革新运动与社会革命,力图改变中国社会之凋敝现状。而中国佛教于此时亦弊病层出,一派颓废衰败之境。在这生死危亡之际,太虚大师首举革新佛教的大旗,开始轰轰烈烈的佛教改革,力图挽救中国佛教于危难,引领传统中国佛教转而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故人间佛教之创见横空出世,太虚大师回归到关怀人自身的立场上,提倡要发扬大乘佛菩萨之救世精神、积极入世,佛法应为利益人生之法,只有达到人的圆满才能够实现成佛的目标。同时他认为佛法更应成为利益社会之正法正道,提出要构建理想完美的人间净土。人间佛教思想此后经由印顺法师、赵朴初居士以及星云大师等人的不懈探索与实践,逐渐成为了中国佛教发展的主流方向。与此同时,在人间佛教构想过程中,深受禅净合流思潮影响的太虚大师提出了禅即中国佛学特质的论断,并将弥勒净土作为其信仰旨归,从他极具特色的禅净观出发,可将其人间佛教构想作为禅净合流发展至近代而衍生出的一种新形态。
  本文主要目的即探究禅净合流思潮与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构想的内在联系,第一章主要阐述禅净合流思潮的历史发展,分析禅宗与净土宗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历代倡禅净双修高僧们的思想与实践,阐清禅净合流所蕴含的主要思想内容。第二章结合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境况以及近代中国佛教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简单介绍了人间佛教思想的形成原因、理论根源与内涵、意义以及概述以太虚大师、印顺法师和赵朴初先生为代表的人间佛教理论不同发展阶段的变化。第三章则深入分析禅净合流思潮与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构想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太虚的人间佛教思想是禅净合流在新时代背景下衍生出的新形态,阐明太虚大师的禅净观,分析禅宗思想在其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探究太虚大师对净土信仰的抉择,同时阐发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构想的主要内容。总结出禅净合流为人间佛教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来源、奠定了牢固的群众基础。并且归纳出二者之间足以相通的五大共同点,即其理论皆具备普世性、实践性、自力性和革新性的特征以及二者皆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由于禅净合流是现代中国佛教的主流且将长期存在,而人间佛教构想的实践仍在不断进行,鉴于现代中国佛教以及人间佛教实践过程中或存的问题,探究禅净合流与人间佛教的联系能够对禅净双修的修行方式有更深入的理解,对人间佛教所存在的出世、入世性等问题有更好的把握,对当代中国佛教发展具有较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古籍普查的深入开展,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目前已取得较大的成果,但建设的过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现如今各种提供数字资源服务的产品都越来越重视用户的实际体验,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作为专业的古籍书目数据库在保护古籍、传承历史的同时,也应重视用户体验,将用户体验纳入数据库建设规划之中。从用户体验角度探索中华古籍书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推进古籍普查与古籍数字化的开展,推动古籍书目数据库的建设
学位
为了响应阅读社会的号召,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被要求阅读,阅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近年来,各地以各种形式举办了丰富多彩的全民阅读活动。全民阅读,提高人民素质,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的战略目标之一。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公共图书馆。它们在国民阅读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把促进、引导和服务国民阅读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继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渗透到未成年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改变了这一群体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以及休闲方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为未成年人群体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且深入了解农村未成年人的互联网实践是必要且重要的。论文以农村中小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民族志研究方法来观察了解农村中小学生的互联网实践行为及其特征,并用扎根理论对数据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在历史与情境的交
学位
JMRH科技创新能有效地将军技民化,带给民方生活、生产方式上的便捷和进步,同时也会将民技军化,使军方在技术方面得以不断转型升级,在国家自主创新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无法通过评估服务JMRH科技创新的智囊团来找到与科技创新过程相匹配的智囊团。由此,为帮助科技创新主体通过评估JMRH科技创新智囊团,找到与之创新过程匹配的智力服务,开展指标研究是JMRH科技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智囊团提升服务水平建
学位
易学与佛学的交融,自佛教传入中国后就逐渐开始,历代禅僧多有参与,然其立场,大多把易学作为开权设教的法门,目的仍在引人向上,而发明出世宗旨。觉浪道盛是其中的特异者,他以禅师身份而欲学孔子的集众圣大成,不只要会归佛教各宗,还要继述周孔之道,扶持儒家的心传法脉。道盛以《易》为五经纲领,认为《易》为天地人物之宗,故其思想中易学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还有易学专著、专论传世。  道盛早年受家传真德秀之学的熏陶,
学位
本文探究的主题是亚里士多德学说中“恶”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聚焦于两个问题:  (1)亚里士多德在其学说中对“恶”有着怎样的规定性?  (2)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伦理学中“恶”的概念是否具有统一性?  在前人的研究中,有的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恶”有着内在统一性,在其不同领域的著作中提到的“恶”有着共通点,能够整合为一种较为完整、清晰的概念。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恶只作为具体的恶
北宋初期,面对内忧外患的国情与思想上佛道之学的挑战,儒者对传统儒学进行思想上的恢复与重建,由此形成了众多思想流派。《周易》所蕴哲理精奥,含涉自然与社会之各种事物,具有自身独特的系统性与理论性,为阐发政治人生理想与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有力支撑。儒者多对其进行注解与诠释以期构建自己的学术思想体系,程颐著有《伊川易传》,苏轼著有《东坡易传》,在儒家经典诠释和本体论建构方面均作出卓越贡献,对中国古代易学史具
学位
北宋中后期,随着党派之争愈演愈烈,二程所创立的洛学长期处于被打压的地位。作为程门高弟的杨时,在传承洛学、排斥新学的学术活动中建立了自己的理学体系。  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重在阐释杨时的学术渊源、理本论的构建、心性论、功夫论及其圣贤期许。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杨时三个阶段的成学经历。第一阶段,少年时期:此时杨时四处游学,忙于科举,精于荆公新学。此外,由于其好友庆真大师、郭思道对佛老之学研究颇深,杨时
学位
“根本恶”的问题是康德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第一篇中细致分析的问题。按照康德的观点,人既具有向善的禀赋,亦有趋恶的倾向。人可以在自由意志的状态下让善的禀赋彰显出来,遵循道德法则行事,也可以在自由的任性中让恶的倾向占据上风。这意味着,人虽然能够意识到道德法则,但在行动中却将准则作为行动的主观根据,仿佛这种依照准则行动的主观根据就植根于人的本性中,是为人性中根本的、生而具有的恶。人性具有“根本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