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唇腭裂是我国出生缺陷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研究发现多数唇腭裂患者伴有睡眠口呼吸及打鼾症状,其中约27.4%~59%的唇腭裂患者甚至会出现睡眠呼吸暂停,这将严重影响唇腭裂患者的睡眠质量,使其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对于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还会干扰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影响心肺功能发育形成,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关注和研究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状况十分必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正畸医生开始关注上气道与颅面形态之间的关系,头颅侧位片是常用的评估工具之一,但由于它是一种二维成像技术,在临床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如标志点难以辨认,无法反映上气道的立体结构等等,故能够反映上气道及颅面三维形态的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开始越来越多地被用来评估患者的上气道及颅面形态,且其结果的可信性已经被证实。通过三维研究,研究者们发现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和颅面形态具有其自身特点,如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体积较小且其上颌骨发育存在不足等等,但是关于左侧和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及颅面形态是否存在差异的问题目前还不清楚,并且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及颅面形态是否存在差异也还没有定论,故有必要对不同类型非综合征型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及颅面形态予以对比研究。在临床研究工作中常用的帮助分析气道三维结构的软件有Mimics、Dolphin3D、In Vivo Dental等,其中Dolphin 3D软件自带有气道分析模块,对气道进行分析研究十分便捷,且Weissheimer等对比了以上软件所得数据,结果发现Dolphin 3D软件所得的数据是可信的,可以被用来研究上气道及颅面的三维形态。本文利用CBCT及Dolphin 3D软件对左侧、右侧及双侧非综合征型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及颅面三维形态进行了研究,并将左侧、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Ⅰ类及Ⅲ类错(?)畸形患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Ⅰ类错(?)畸形患者及其彼此间进行了对比,以期寻找各组之间的差异并初步探讨分析影响上气道形态的因素,以帮助临床医生对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状况及颅面三维形态有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第一部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及颅面形态三维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比较分析左侧完全性唇腭裂、右侧完全性唇腭裂、Ⅰ类错(?)畸形及Ⅲ类错(?)畸形患者的上气道及颅面的三维形态,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中心及武汉大学正畸一科的患者初诊资料,经过筛选最终纳入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Ⅰ类及Ⅲ类错(?)畸形患者各27人。分别测量其鼻咽气道、口咽气道、口咽上段气道、口咽下段气道的体积、上气道总体积、三个特定截面的面积及其长、宽以及SNA、SNB、ANB等28项颅面形态指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1)左侧完全性唇腭裂组的上气道总体积、鼻咽体积、口咽体积及口咽上段体积均显著小于Ⅰ类组(P<0.05),而与Ⅲ类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右侧完全性唇腭裂组的上气道总体积、鼻咽体积及口咽上段体积也都显著小于Ⅰ类组(P<0.05),与Ⅲ类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左侧完全性唇腭裂组的各项气道体积指标均小于右侧完全性唇腭裂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的各段气道体积及三个截面面积均大于Ⅲ类组,但仅有腭平面面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左侧完全性唇腭裂组上颌及下颌有效长度、下颌升支长度、SNA、ANB均小于Ⅰ类组,除上述指标外,左侧唇腭裂组的Y轴角与SNA角与Ⅲ类组也存在显著差异,且Ⅲ类组较小(P<0.05);右侧完全性唇腭裂组和左侧唇腭裂组结果相似。结论: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体积显著小于Ⅰ类错(?)畸形患者,且上下颌骨发育均有不足,其上、下颌骨发育不足与上气道体积减小有关。提示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问题并注意及时刺激其上颌骨的生长,以减轻颅面形态的异常对上气道形态发育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及颅面形态三维研究目的:本研究利用CBCT比较分析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Ⅰ类错(?)畸形患者的上气道及颅面形态,为临床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中心及武汉大学正畸一科的患者初诊资料,经过筛选最终纳入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及Ⅰ类错(?)畸形患者各27人。分别测量其鼻咽气道、口咽气道、口咽上段气道、口咽下段气道体积、上气道总体积、三个特定截面的面积及其长、宽以及SNA、SNB、ANB等28项颅面形态指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的上气道总体积、口咽体积、口咽上段体积、口咽下段体积、会厌平面面积、会厌平面长宽、腭平面长及软腭平面长均显著小于Ⅰ类错(?)畸形组(P<0.05),而鼻咽气道体积虽然小于C-I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前颅底长度、下颌升支长度、下颌有效长度均较小,而SNA及ANB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体积小于Ⅰ类错(?)畸形患者,其下颌骨发育存在不足,其上气道在冠状面的狭窄更为显著。这提示正畸医生在临床工作中要关注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状况,并且应注意分析患者上气道的三维形态。第三部分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及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及颅面形态差异分析目的:本研究在前面两个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及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上气道及颅面形态的差异,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全面地了解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状况。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唇腭裂中心及武汉大学正畸一科的患者初诊资料,经过筛选最终纳入左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右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各27人。分别测量其鼻咽气道、口咽气道、口咽上段气道、口咽下段气道体积、上气道总体积、三个特定截面的面积及其长、宽以及SNA、SNB、ANB等28项颅面形态指标,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各项测量值的差异。结果: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总体积、口咽体积、口咽上段体积、口咽下段体积均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小,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颅面形态分析中,双侧完全性唇腭裂组的软腭长度显著小于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组,而SNA、ANB、上颌骨有效长度以及上下颌骨有效长度的差值则较大(P<0.05)。结论:单侧和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体积及颅面形态差异并不明显,可能原因是样本量不够;双侧唇腭裂患者的腭咽闭合功能可能较单侧唇腭裂患者差。在未来的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分析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与双侧完全性唇腭裂患者的上气道差异,同时应注意改进双侧唇腭裂患者的腭裂修复术式,并加强训练,帮助恢复双侧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