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地区幅员面积超过25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6%,包括重庆、云南、贵州、四川、西藏5个省级行政单位,辖55个行政市区,511个县级行政单位。西南地区是我国山地城市出现最早、数量最多、发展类型最多的地区,山地对这一区域城市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有着很深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的今天,山地资源的开发显得特别的重要。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上山建城的现象逐渐增多。而近年来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使得山地地区的就地城镇化突然发力。然而,对山地区域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山地城市建设中出现了空间拥挤不堪,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空间形态作为城市发展与演变的重要表征,是一个地区整体经济条件、社会环境、政治氛围、文化思想等等方面的综合结果。山地的地理特征决定了山地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演变的独特性和复杂性。通过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可以很好的揭示城市发展(外在现象)与城市演变(内在本质)之间的关系。鉴于此,导师提出对中国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大框架,从时间角度分为古代山地城市与近现代山地城市格局研究,从地域角度分为全国六个区域(西北、华北、华东、华南、中南、西南)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寄希望形成一个涵盖去全国范围的山地城市发展建设“数据库”,拓展山地城市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基于这样的背景,论文承担了“西南地区”的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研究,以时间为线索,从古代时期、近代时期、现代时期三个阶段,以不同类型与发展背景的近30个代表城市为研究案例,运用形态学、新史学、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探寻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过程,解析其影响因素,总结形态特征与演变动力机制,探求山地城市空间形态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当代山地城市建设困境与启示。 论文研究分七章: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范围界定、国内外研究综述、以及研究的意义、方法与论文框架。第二章,西南地区山地发展概述,简要介绍中国西南地区自然地理特征、山地城市类型和城市历史文化、社会经济、交通方式与城市化发展一些特征。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论述了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其组织逻辑相同:1)介绍某一时期(古代、近代、现代)山地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2)通过对不同时期典型山地城市案例,展示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特征;3)从影响因子的角度解析不同时期整个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对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4)通过对人居环境科学的认识,总结出中国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类型特征与背后影响形态形成、演变的相关动力机制。第六章,综合各个时期山地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特征,总结西南地区山地城市空间形态特征拓展模式,归纳动力机制的特征与整体启示。第七章,总结部分,客观评价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