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我们对本院近5年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病例进行了回顾性研究,研究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住院期间以及一年以上的死亡率;研究首次发生髋部骨折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死亡率、中医证型分布、生存率、功能结局、生存质量结局;并且是否受骨折类型影响。【方法】论文设计为回顾性研究。病例来源于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住院患者,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首次髋部骨折患者,并填写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调查表(见附表1),并对全部病例进行随访,分别应用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随访表(见附表2)和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见附表3)进行评分,将获得的资料录入数据库。应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1.5(editionⅡ)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按照纳入、排除、诊断标准,230例骨折患者纳入研究,(109名股骨颈骨折,121名转子间骨折)。患者在平均年龄、性别比例、以及合并症等相关的人口学以及临床基线特征上,两组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2.髋部骨折的中医证型分布以四型为主,肝肾阴虚与气滞血瘀合并最多,为92例,占38.3%;依次为:肾阳虚+气滞血瘀32例(13.9%),脾肾阳虚+气滞血瘀24例(10.4%);单纯气滞血瘀最少,8例(3.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中医证型比例上没有明显差异。3.在住院期间,股骨颈骨折组1例(1/109)对比转子间骨折组3例(3/121)死亡,一年内死亡数为:股骨颈组7例(7%)转子间组15例(14%),并且具有严重的功能障碍;一年以上,股骨颈组3例(3%)转子间组5例(4%),两者在死亡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4.功能结局与生存质量评分,完成表格填写的股骨颈骨折患者在一年内以及一年以上与转子间骨折患者在行走、日常活动、社交活动、躯体疼痛,自理能力,家务活动、健康观念、精神状态都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功能结局与生存质量评分具有部分等效作用。【结论】1.研究的病历中住院期间以及一年内,转子间骨折对比股骨颈骨折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而功能结果未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这种差异不能由年龄或者合并疾病来解释。为了揭示转子间骨折更高的死亡率,髋部骨折的下一步研究应包括虚弱程度的综合评估,维生素D状态,跌倒的动力学。2.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中医证型分布以四型分布为主,复合型较多,单一证型较少;表明次证候分型适用与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包括转子间和股骨颈骨折)。临床上,可以根据此分型进行辩证分析,系统治疗。3.两组功能结局与生存质量结局的对比结果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临床上,为髋部骨折的发生与预后提供依据,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