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的价值与发展对策初探

来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z_CS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建筑。建筑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时代身份的表述,是一个城市意识形态的具象反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一种以街坊为特征的住宅区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它不仅满足了建国初期社会对住宅的大量需求,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物质追求。街坊式住区作为特殊时期的特定历史产物,在我国住区规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更新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街坊式住区在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下消失的无影无踪。原有的城市肌理被破坏,城市文脉被割裂,街坊式住区如同北京“胡同”一样在城市版图中越来越少。历史铭刻在住区的记忆在一点点消失,人们关于建国初期的记忆和印象随着这些文化符号的磨灭,在慢慢变得模糊,支离破碎。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探讨街坊式住区所拥有的价值以及适宜的发展对策变得刻不容缓。  本论文以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就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念解析及范围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活动和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通过对建国初期社会经济背景的阐述,详细介绍了街坊式住区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对西安市、北京市的部分街坊进行了实地调研,论述了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在城市中建设的背景、分布及建造状况,以及现状街坊式住区在城市中的分布和保留状况。并对西安纺织城街坊和北京酒仙桥街坊进行了详细的时态调查,总结和分析了街坊式住区空间发展特点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此为基础,笔者将现状保留的街坊式住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讨论了他们所具有的价值。最后,通过对街坊式住区空间变化及发展面临问题的描述,提出了几种适合不同价值的街坊式住区的发展对策。论文希望通过对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的价值和发展对策的探讨,为我国住区发展研究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
其他文献
该项研究采取了特定的角度和方法去理解广府民系,对于广府民系民居聚落与建筑所涵盖的特殊意义给予了恰当地解读,总结了广府系地域居住模式及其形态,对广府民系民居建筑的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民众的健康观念及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于健康的需求已经由最初的治愈疾病转向了未病先治、积极预防,特别是“十三五”规划对卫生健康工作的大力支
明朝拥有十分完善的军事防御体系,以明长城墙体为战线,由上千个屯兵堡城组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防御体系的建立,十分有效的抵挡了北方的游牧民族对中原富庶地区的战
从1900年开始的100年间,中华大地经历了政治、经济上数次巨大的变化。北京——作为中国一直以来的中心城市,在这100年中,出现了类型丰富、种类繁多的20世纪公共建筑。从建筑规划
县市域总体规划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统筹城乡,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确定县市域的发展定位,综合布局城乡发展空间和基础设施,制定空间管制
当代中国社会正进入一个整合期。空间关联性与设计研究课题的提出,具有时代针对性与实用性。对“空间本体”的研究与评述,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必要性、可行性、时代性及创新性
领南地区历史悠久,自秦汉开始,中原汉人就已开始进入领南地区,并沿西江向东发展,经过几次的大迁徙,与本地区土著文化结合,粤北珠玑巷也成为进入这一地区的主要中转站,先后形成了领南
从1894年德国莱比锡样品博览会到今天的国际性展览贸易活动,现代会展业已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如今,会展业在我国是正蓬勃发展的朝阳行业,大型现代化的会展建筑也正处于起步阶
西安东大街商业形成期可追溯至清末民初,发展至今已成为西安老城区内最有活力的地段之一,相对老城区内的其他先后改造过的商业街,东大街保留了原始商业街道特质和氛围,这些因
随着我国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成功申办,人民群众对于冬季体育运动的需求以及举办大型冬季体育赛事的需要也越来越大。为了保障场馆赛事的顺利进行,合理的冬季运动体育场馆照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