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座城市最令人瞩目的符号,便是建筑。建筑不仅仅是一个产品,更是一个时代身份的表述,是一个城市意识形态的具象反映。 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一种以街坊为特征的住宅区建设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它不仅满足了建国初期社会对住宅的大量需求,更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物质追求。街坊式住区作为特殊时期的特定历史产物,在我国住区规划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更新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街坊式住区在推倒重建的更新模式下消失的无影无踪。原有的城市肌理被破坏,城市文脉被割裂,街坊式住区如同北京“胡同”一样在城市版图中越来越少。历史铭刻在住区的记忆在一点点消失,人们关于建国初期的记忆和印象随着这些文化符号的磨灭,在慢慢变得模糊,支离破碎。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探讨街坊式住区所拥有的价值以及适宜的发展对策变得刻不容缓。 本论文以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就课题研究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念解析及范围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活动和实际案例进行了详细介绍。其次,通过对建国初期社会经济背景的阐述,详细介绍了街坊式住区的建设和发展状况。在此理论基础上,笔者对西安市、北京市的部分街坊进行了实地调研,论述了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在城市中建设的背景、分布及建造状况,以及现状街坊式住区在城市中的分布和保留状况。并对西安纺织城街坊和北京酒仙桥街坊进行了详细的时态调查,总结和分析了街坊式住区空间发展特点及现状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以此为基础,笔者将现状保留的街坊式住区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讨论了他们所具有的价值。最后,通过对街坊式住区空间变化及发展面临问题的描述,提出了几种适合不同价值的街坊式住区的发展对策。论文希望通过对建国初期街坊式住区的价值和发展对策的探讨,为我国住区发展研究做出一点小小的贡献。